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宫他为燕使魏-原文
宫他为燕使魏,魏不听,留之数月。
客谓魏王曰:“不听燕使何也?”
曰:“以其乱也。”
对曰:“汤之伐桀,欲其乱也。故大乱者可得其地,小乱者可得其宝。
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听,虽尽宝、地,犹为之也。’
王何为不见?”
魏王说,因见燕客而遣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宫他为燕使魏-译文
宫他作为燕国的使者前往魏国,魏国不接受他的请求,留他在魏国数月。
有客人对魏王说:“为什么不接受燕国的使者呢?”
魏王回答:“因为燕国国内混乱。”
客人回答说:“商汤讨伐夏桀,正是希望夏朝混乱。因此,大乱的国家可以夺取其土地,小乱的国家可以夺取其宝物。
现在燕国的使者说:‘只要事情可行,即使耗尽宝物和土地,也愿意去做。’
大王为何不见他呢?”
魏王听后很高兴,于是接见了燕国的使者并送他回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宫他为燕使魏-注解
宫他:宫他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使者,此处指代燕国派往魏国的使者。
燕使:燕国的使者,此处指宫他。
魏:战国时期的魏国,是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山西一带。
汤之伐桀: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桀是夏朝的末代君主。汤伐桀是商朝取代夏朝的历史事件,象征着正义战胜暴政。
桀:夏朝的末代君主,以暴虐著称,最终被商汤所灭。
大乱者可得其地,小乱者可得其宝:指在混乱的局势中,强者可以趁机夺取土地,弱者则可以获取财富。
宝:此处指财富或珍贵的物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宫他为燕使魏-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战国策》,讲述了燕国使者宫他被魏国扣留的故事。通过客人与魏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策略性。
首先,文本通过魏王对燕使的态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猜忌与不信任。魏王扣留宫他,表明魏国对燕国的意图持怀疑态度,担心燕国可能对魏国不利。这种外交上的谨慎态度,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常见的现象。
其次,客人通过引用‘汤之伐桀’的历史典故,巧妙地劝说魏王。汤伐桀是商朝取代夏朝的历史事件,象征着正义战胜暴政。客人借此典故,暗示魏王可以通过利用燕国的混乱局势,获取利益。这种策略性的劝说,反映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智慧与谋略。
最后,客人提到燕使的言论:‘事苟可听,虽尽宝、地,犹为之也。’这句话表明燕国为了达到目的,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外交策略,进一步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策略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猜忌与不信任,还揭示了外交斗争中的智慧与谋略。这段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