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原文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逼于句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之可以击人。

与代王饮,而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歠,即因反斗击之。”

于是酒酣乐进取热歠。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

其姊闻之,摩笄以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闻。

“夫赵王之狼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知也。

且以赵王为可亲邪?赵兴兵而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乃却以谢。

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之有也。

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兴师以征伐。

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而赵不敢妄动矣。

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燕王曰:“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

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西面而事秦,献常山之尾五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译文

张仪为了秦国破坏合纵联盟,对燕王说:“大王最亲近的国家,莫过于赵国。从前赵王把他的姐姐嫁给代王为妻,想要吞并代国,与代王约定在句注山要塞会面。

于是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金斗,加长了斗柄,使其可以用来击打人。

与代王一起饮酒时,暗中告诉厨师说:“等到酒喝得高兴时,送上热汤,就趁机用金斗击打他。”

于是酒喝得高兴时,厨师送上热汤,趁机用金斗击打代王,代王的脑袋被打得粉碎。

代王的姐姐听说后,用发簪自刺而死。所以至今有摩笄山,天下无人不知。

“赵王的残暴无情,大王是亲眼所见的。

况且赵王真的可以亲近吗?赵国曾兴兵攻打燕国,两次包围燕都并劫持大王,大王割让了十座城池才得以谢罪。

如今赵王已经到渑池朝见秦国,献上河间地区以示臣服。

如果大王不臣服秦国,秦国将出兵云中、九原,驱使赵国攻打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而且现在赵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像郡县一样,不敢擅自兴兵征伐。

如果大王臣服秦国,秦王必定高兴,而赵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作为后盾,南面没有齐国、赵国的威胁,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燕王说:“我身处蛮夷之地,虽然是个大男人,但智慧如同婴儿,言语不足以求得正道,谋略不足以决断大事。

今天有幸得到贵客的教导,我愿意献上社稷,向西臣服秦国,献上常山尾部的五座城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著称,曾为秦国效力,游说各国,主张合纵抗秦或连横事秦。

燕王:指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具体人物不详,此处指燕国的统治者。

赵王:指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具体人物不详,此处指赵国的统治者。

代王:指战国时期代国的君主,代国是赵国的一个附属国。

句注之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赵国与代国之间的重要关隘。

金斗:古代的一种酒器,形状似斗,通常用于盛酒或饮酒。

摩笄之山:古代地名,因赵王之姊自刺而得名,具体位置不详。

渑池: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重要城市。

河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重要地区。

云中、九原:古代地名,云中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九原位于今山西省,均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地。

易水、长城:易水是古代河流,位于今河北省境内;长城指战国时期燕国修筑的长城,用于防御外敌。

常山之尾五城:常山是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五城指常山附近的五座城池,燕国割让给秦国以示臣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张仪为秦国游说燕王的故事。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著称,主张各国联合秦国以对抗其他国家。在这段文字中,张仪通过讲述赵王的残忍行为,试图说服燕王臣服于秦国,以避免赵国的威胁。

首先,张仪通过讲述赵王杀害代王的故事,揭示了赵王的残忍无情。赵王为了吞并代国,设计杀害了代王,甚至连自己的姐姐也因此自尽。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赵王的狼戾无亲,也为张仪后续的游说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张仪通过这一故事,向燕王暗示赵国的不可靠性,进而引导燕王考虑与秦国结盟。

其次,张仪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指出赵国已经臣服于秦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张仪强调,如果燕国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联合赵国攻打燕国,燕国将失去易水和长城等重要防线。这一分析不仅展示了张仪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也为燕王提供了现实的威胁,迫使其考虑与秦国结盟。

最后,张仪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即燕国臣服于秦国,割让常山附近的五座城池以示诚意。这一建议不仅符合秦国的利益,也为燕国提供了安全保障。张仪通过这一建议,成功地说服了燕王,使其决定臣服于秦国。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纵横家的游说策略。张仪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国际形势和提出具体建议,成功地说服了燕王,展示了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同时,这段文字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的现实。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和现实分析,增强了说服力。张仪的游说策略层层递进,既有历史依据,又有现实威胁,最终成功地说服了燕王。这种游说方式不仅展示了张仪的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谋略参考。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纵横家的游说策略,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