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长沙之难-原文
长沙之难,楚太子横为质于齐。
楚王死,薛公归太子横,因与韩、魏之兵随而攻东国。
太子惧。
昭盖曰:“不若令屈署以新东国为和于齐以动秦。
秦恐齐之败东国而令行于天下也,必将救我。”
太子曰:“善。”
遽令屈署以东国为和于齐。
秦王闻之惧,令辛戎告楚曰:“毋与齐东国,吾与子出兵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长沙之难-译文
在长沙的灾难中,楚国的太子横被作为人质送到了齐国。
楚王去世后,薛公将太子横送回楚国,并联合韩国和魏国的军队一起攻打东国。
太子感到害怕。
昭盖说:“不如让屈署用新东国作为条件与齐国讲和,以此来影响秦国。
秦国担心齐国打败东国后会在天下间推行其命令,所以一定会来救我们。”
太子说:“好。”
于是立即命令屈署以东国为条件与齐国讲和。
秦王听说后感到害怕,命令辛戎告诉楚国说:“不要与齐国在东国问题上达成协议,我会和你一起出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长沙之难-注解
长沙之难:指楚国在长沙地区遭遇的困境或危机,具体历史事件不详,但此处指楚国因某种原因陷入困境。
楚太子横:楚国的太子,名为横,被作为人质送往齐国。
薛公:薛国的君主,此处指薛公帮助楚国太子横回国。
东国:指齐国的东部地区,此处为楚国与齐国争夺的领土。
昭盖:楚国的大臣,为太子横出谋划策。
屈署:楚国的大臣,被派去与齐国和谈。
辛戎:秦国的使者,负责传达秦王的命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长沙之难-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秦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楚国太子横作为人质被送往齐国,楚王去世后,薛公帮助太子横回国,并联合韩、魏两国攻打齐国的东国地区。太子横对此感到恐惧,昭盖建议通过屈署与齐国和谈,以此牵制秦国,迫使秦国出兵救援楚国。这一策略最终奏效,秦王因担心齐国在东国的失败会影响其在天下的地位,决定出兵援助楚国。
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和权力平衡。楚国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成功地将秦国拉入自己的阵营,避免了与齐国的直接冲突。这不仅展示了楚国在外交上的智慧,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合纵连横’思想。楚国通过与齐国的和谈,成功地将秦国拉入自己的阵营,这正是‘连横’策略的体现。同时,秦国因担心齐国在东国的失败会影响其在天下的地位,决定出兵援助楚国,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和策略。昭盖的建议和太子横的决策,展示了楚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智慧。秦王的反应则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制衡的格局。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外交博弈的生动案例。它不仅展示了楚国在外交上的智慧,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