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虞卿谓春申君-原文
虞卿谓春申君曰:“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为主君虑封者,莫如远楚。
秦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后不免杀之。
秦惠王封冉子,惠王死,而后王夺之。
公孙鞅,功臣也;冉子,亲姻也。
然而不免夺死者,封近故也。
太公望封于齐,邵公奭封于燕,为其远王室矣。
今燕之罪大而赵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赵,践乱燕,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
君曰:“所道攻燕,非齐则魏。
魏、齐新怨楚,楚君虽欲攻燕,将道何哉?”
对曰:“请令魏王可。”
君曰:“何如?”
对曰:“臣请到魏,而使所以信之。”
乃谓魏王曰:“夫楚亦强大矣,天下无敌,乃且攻燕。”
魏王曰:“乡也子云天下无敌,今也子云乃且攻燕者,何也?”
对曰:“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
夫千钧,非马之任也。
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非楚之任而楚为之,是敝楚也。
敝楚见强魏也,其于王孰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虞卿谓春申君-译文
虞卿对春申君说:“我听说《春秋》中讲,在安定时要想到危险,在危险时要考虑如何安定。
现在楚王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您的封地不能不早点确定。
为君主考虑封地的事,最好的办法是远离楚国。
秦孝公封赏商君,孝公死后,商君还是免不了被杀。
秦惠王封赏冉子,惠王死后,冉子的封地被夺回。
公孙鞅是功臣;冉子是亲姻。
然而他们都免不了被夺去封地甚至被杀,是因为封地离王室太近。
太公望被封在齐国,邵公奭被封在燕国,因为他们远离王室。
现在燕国的罪过很大,赵国对燕国非常愤怒,所以您不如向北出兵,以德服赵,打击混乱的燕国,以此来稳定自己的封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春申君说:“如果要攻打燕国,不是齐国就是魏国。
魏国和齐国最近都对楚国有怨恨,楚国君主虽然想攻打燕国,但该怎么做呢?”
虞卿回答说:“请让我去说服魏王。”
春申君问:“怎么做?”
虞卿回答说:“我请求去魏国,用我的方法让魏王相信。”
于是虞卿对魏王说:“楚国确实很强大,天下无敌,现在正准备攻打燕国。”
魏王问:“之前你说楚国天下无敌,现在又说楚国准备攻打燕国,这是为什么?”
虞卿回答说:“现在说马的力量很大是可以的,但如果说它能胜过千钧之力就不对了,为什么呢?
因为千钧之力不是马能承担的任务。
现在说楚国强大是可以的,但如果要越过赵国和魏国去攻打燕国,这难道是楚国能承担的任务吗?”
楚国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去做,这是在削弱楚国。
楚国被削弱,而魏国显得更强大,这对大王您来说不是更有利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虞卿谓春申君-注解
虞卿: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著称,曾为赵国、楚国等诸侯国出谋划策。
春申君: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名黄歇,封于春申,故称春申君。
春秋:此处指《春秋》一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鲁国的历史,强调‘于安思危,危则虑安’的治国理念。
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曾重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曾在秦国推行变法。
秦惠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秦孝公之子。
冉子:战国时期秦国的贵族,与秦惠王有亲姻关系。
公孙鞅:即商鞅,因其封于商,故又称公孙鞅。
太公望:即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封于齐。
邵公奭:周朝开国功臣,封于燕。
燕: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
赵: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山西、河北一带。
魏: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
齐: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虞卿谓春申君-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虞卿与春申君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谋和外交策略。虞卿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向春申君阐述了‘于安思危,危则虑安’的治国理念,并建议春申君尽早确定封地,远离楚国,以避免重蹈商鞅和冉子的覆辙。
虞卿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策略,他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封君命运,指出封地过于接近王室会导致权力被剥夺甚至生命危险。他进一步建议春申君通过联合赵国、魏国来削弱燕国,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虞卿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博弈。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对话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特点,即通过外交手段和智谋来达到政治目的。虞卿的言辞中充满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强调了‘远王室’的重要性,这与《春秋》中‘于安思危’的思想一脉相承。同时,虞卿的建议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交换,展现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对话采用了典型的战国策士风格,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充满了说服力。虞卿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比喻,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使春申君不得不认真考虑他的建议。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展现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辩才,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文学借鉴。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虞卿的建议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封君制度的弊端,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这段对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