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汗明见春申君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汗明见春申君-原文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

谈卒,春申君大说之。

汗明欲复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

汗明憱焉曰:“明愿有问君而恐固。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

春申君曰:“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当尧?”

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

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

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君之贤实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

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陋于州部,堀穴穷巷,沈污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汗明见春申君-译文

汗明去拜访春申君,等了三个月才得以见面。

谈话结束后,春申君非常高兴。

汗明想要再次谈话,春申君说:“我已经了解先生了,先生请休息吧。”

汗明不安地说:“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但恐怕会冒犯。不知道您的圣明与尧相比如何?”

春申君说:“先生过奖了,我怎么能与尧相比?”

汗明说:“那么您认为我与舜相比如何?”

春申君说:“先生就是舜。”

汗明说:“不是这样的。请让我把话说完。您的贤明确实不如尧,我的才能也不及舜。贤明的舜侍奉圣明的尧,三年之后才相互了解,而您现在一时之间就了解了我,这说明您比尧更圣明,而我比舜更贤能。”

春申君说:“说得好。”于是召来门吏,将汗明登记为宾客,每五天见一次。

汗明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千里马老了,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伸不直,膝盖弯曲,尾巴湿透,皮肤溃烂,汗水洒在地上,白汗直流,半山坡上徘徊不前,拉不动车辕。伯乐遇到了它,下车抱着它哭泣,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它盖上。千里马于是低头喷气,仰头嘶鸣,声音响彻天际,仿佛金石之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知道伯乐了解它。如今我才能低下,在州郡中默默无闻,住在偏僻的巷子里,长期沉沦于污浊的世俗之中,您难道没有意愿提拔我,让我为您高声鸣叫,屈身于梁国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汗明见春申君-注解

汗明:汗明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智者,以其机智和辩才著称。

春申君:春申君,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楚国令尹,对楚国的政治和军事有重大影响。

尧: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圣君,以仁德治国著称。

舜:舜也是五帝之一,继尧之后成为帝王,以孝行和治国能力闻名。

骥:骥是古代对良马的称呼,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伯乐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善于识别马的优劣,常用来比喻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汗明见春申君-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汗明与春申君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智者与权臣之间的互动。汗明以其机智和辩才,巧妙地通过比喻和反问,表达了自己对春申君的期望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首先,汗明通过将自己与尧、舜相比,巧妙地引出春申君对自己的评价。春申君虽然谦虚地表示自己不如尧,但在汗明的引导下,最终承认汗明如同舜一般贤能。这一对话不仅展示了汗明的辩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能的重视。

接着,汗明通过讲述骥与伯乐的故事,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春申君的期望。他以骥自比,暗示自己虽有才能,却因环境所限未能得到发挥。通过伯乐对骥的赏识和关怀,汗明希望春申君能够像伯乐一样,发现并提拔自己,使自己能够为楚国效力。

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汗明的机智和辩才,也反映了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和选拔的特点。当时,各国为了增强国力,纷纷招揽贤才,智者与权臣之间的互动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汗明与春申君的对话,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生动写照。

此外,这段古文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贤能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通过尧、舜、骥、伯乐等典故,作者不仅展示了汗明的辩才,也传达了对贤能的推崇和对人才的渴望。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战国时期智者与权臣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能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渴望。同时,这段古文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贤能的推崇和对人才的尊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四-汗明见春申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