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秦败楚汉中-原文
秦败楚汉中。
楚王入秦,秦王留之。
游腾为楚谓秦王曰:“王挟楚王,而与天下攻楚,则伤行矣。
不与天下共攻之,则失利矣。
王不如与之盟而归之。
楚王畏,必不敢倍盟。
王因与三国攻之,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秦败楚汉中-译文
秦国在汉中击败了楚国。
楚王前往秦国,秦王将他扣留。
游腾为楚国对秦王说:“大王挟持楚王,如果与天下诸侯一起攻打楚国,那么就会损害您的德行。
如果不与天下诸侯一起攻打楚国,那么就会失去利益。
大王不如与楚国结盟,然后放楚王回去。
楚王畏惧秦国,必定不敢违背盟约。
大王可以趁机与三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合乎道义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秦败楚汉中-注解
秦败楚汉中:指秦国在汉中地区击败楚国,汉中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古代战略要地。
楚王入秦:楚王被迫进入秦国,可能是作为战败后的俘虏或人质。
秦王留之:秦王将楚王留在秦国,可能是为了控制楚国或作为谈判的筹码。
游腾:楚国的大臣或使者,代表楚国与秦国交涉。
盟:古代国家之间通过仪式达成的协议或同盟,具有法律和道德约束力。
倍盟:违背盟约,背信弃义。
三国:可能指秦国、楚国以外的其他三个国家,具体国家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秦败楚汉中-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策略博弈。秦国在汉中击败楚国后,楚王被迫入秦,秦王将其留在国内,这显示了秦国对楚国的强势控制。游腾作为楚国的代表,向秦王提出了一种策略性的建议,旨在通过结盟的方式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和损失。
游腾的言辞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精妙。他首先指出,如果秦王挟持楚王并与天下各国共同攻打楚国,这将损害秦国的道义形象,因为这种行为被视为不义之举。其次,如果不与天下各国共同攻打楚国,秦国将失去战略上的优势。因此,游腾建议秦王与楚国结盟,并将楚王送回楚国,这样楚国因畏惧秦国的力量而不敢背弃盟约。最后,秦王可以与三国联合攻打楚国,这样既符合道义,又能实现战略目标。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还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通过结盟和策略性的建议,各国试图在保持自身利益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这种外交策略在战国时期极为常见,各国通过结盟、背叛、谈判等手段,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地位。
此外,这段文字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盟约文化。盟约不仅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协议,更是一种道德约束。背弃盟约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谴责和惩罚。因此,游腾的建议不仅考虑了战略利益,还考虑了道义因素,体现了古代中国外交策略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史实和策略性建议,生动地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