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原文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

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

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

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

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

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

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

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

王曰 :“寡人之得求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

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

子良出,昭常入见。

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

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

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

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

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子良见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复攻之。’常见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也,臣请索救于秦。’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

慎子对曰:“王皆用之!”

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

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

王曰:“善。”

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

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

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

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

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译文

楚襄王还是太子的时候,被送到齐国作为人质。

楚怀王去世后,太子向齐王辞行准备回国。

齐王阻拦他说:“给我楚国东边的五百里土地,我就让你回去。如果你不给我,你就不能回去。”

太子说:“我有师傅,请让我去问问师傅。”

师傅慎子说:“献出土地是为了保全自己。因为爱惜土地而不送别死去的父亲,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出土地是合适的。”

太子于是进去对齐王说:“我恭敬地献上五百里土地。”

齐王于是放太子回楚国。

太子回国后,继承了王位。

齐国派了五十辆马车来楚国索取东边的土地。

楚王问慎子:“齐国派人来要东边的土地,我该怎么办?”

慎子说:“大王明天召集群臣,让他们各自献计。”

上柱国子良进来见楚王。

楚王说:“我能够回国,是因为祖先的坟墓得以保全,群臣得以归顺,社稷得以安定,所以我答应给齐国东边的五百里土地。现在齐国派人来要地,我该怎么办?”

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他们。大王亲口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如果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就无法与诸侯结盟了。请先给他们,然后再攻打他们。给他们是讲信用,攻打他们是显示武力,所以我说应该给他们。”

子良出去后,昭常进来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派人来要东边的五百里土地,我该怎么办?”

昭常说:“不能给他们。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大才能称为万乘。现在如果失去东边的五百里土地,就等于失去了国家的一半,虽然有万乘的名号,却没有千乘的实力,这是不行的。所以我说不要给他们。我愿意去守卫这片土地。”

昭常出去后,景鲤进来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派人来要东边的五百里土地,我该怎么办?”

景鲤说:“不能给他们。不过,楚国无法独自守住这片土地。大王亲口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如果不给,就会在天下人面前背负不义的罪名,楚国也无法独自守住。我请求向西边的秦国求援。”

景鲤出去后,慎子进来。

楚王把三位大夫的计策告诉了慎子:“子良对我说:‘不能不给他们,给了之后再攻打他们。’昭常对我说:‘不能给他们,我愿意去守卫这片土地。’景鲤对我说:‘不能给他们,不过楚国无法独自守住,我请求向秦国求援。’我应该采用谁的计策呢?”

慎子回答说:“大王可以全部采用!”

楚王生气地说:“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请让我解释一下,大王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大王派上柱国子良带着五十辆马车,向北去齐国献上五百里土地。子良出发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去守卫东边的土地。昭常出发的第二天,派景鲤带着五十辆马车,向西去秦国求援。”

楚王说:“好。”

于是派子良向北去齐国献地。

子良出发的第二天,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去守卫东边的土地。

又派景鲤向西去秦国求援。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着军队来接收东边的土地。

昭常对齐国的使者说:“我负责管理东边的土地,誓与这片土地共存亡。从五尺高的孩子到六十岁的老人,我们有三万多老弱残兵,愿意与你们一战。”

齐王对子良说:“大夫来献地,现在昭常却要守卫这片土地,这是怎么回事?”

子良说:“我是奉楚王的命令来献地的,昭常的行为是违抗命令。大王可以攻打他。”

齐王于是大举出兵,攻打东边的土地,讨伐昭常。

还没进入楚国边境,秦国就派了五十万大军逼近齐国的西部边境。

秦国说:“你们阻拦楚太子不让他回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的五百里土地,这是不义。如果你们撤军,那就算了,否则,我们愿意与你们一战。”

齐王害怕了,于是请子良向南去楚国,向西去秦国,解除齐国的危机。

最终,齐国的士兵没有动用,东边的土地也得以保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注解

楚襄王:楚国的一位君主,名襄,是楚怀王的儿子。

质于齐:作为人质留在齐国。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确保盟约的履行,常常会交换王子作为人质。

怀王:楚国的君主,楚襄王的父亲。

东地五百里:指楚国东部的一片土地,面积约为五百里。

傅:古代指太子的老师或辅佐大臣。

慎子:楚国的谋士,楚襄王的老师。

上柱国: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军事官员。

子良:楚国的大臣,上柱国。

昭常:楚国的大臣,大司马。

景鲤:楚国的大臣,负责外交事务。

大司马:古代官职名,掌管军事。

秦: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位于楚国的西方。

甲:指士兵的铠甲,代指军队。

弊甲钝兵:指装备破旧、战斗力低下的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楚策》,讲述了楚襄王在即位前作为人质留在齐国,后来在父亲楚怀王去世后,齐国要求楚国割让东地五百里作为放他回国的条件。楚襄王在谋士慎子的建议下,表面上答应了齐国的要求,但实际上通过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成功保住了东地,并最终化解了齐国的威胁。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谋斗争。楚国在面临齐国的威胁时,通过智谋和外交手段,成功避免了割地的命运,展现了楚国君臣的智慧和谋略。同时,故事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信义’与‘权谋’之间的复杂关系。楚襄王虽然表面上答应了齐国的要求,但实际上通过巧妙的安排,既保全了信义,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楚国君臣在面对危机时的不同态度和应对策略。子良主张先答应齐国的要求,再通过武力夺回土地;昭常则坚决反对割地,主张坚守;景鲤则认为楚国无法独自应对齐国的威胁,建议向秦国求援。最终,慎子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策略,既满足了齐国的要求,又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保住了东地。这种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策略的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富有戏剧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楚国在面对强敌齐国时,通过智谋和外交手段,成功化解了危机,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在权谋斗争中的智慧和策略。同时,故事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信义观念和权谋手段的复杂关系,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外交和军事策略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