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唐且见春申君-原文
唐且见春申君曰:
“齐人饰身修行得为益,然臣羞而不学也,不避绝江河,行千余里来,窃慕大君之义,而善君之业。
臣闻之贲、诸怀锥刃而天下为勇,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
今君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所欲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
夫枭棊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
夫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唐且见春申君-译文
唐且拜见春申君说:
“齐国人注重修身养性,这样做是有益的,但我却感到羞愧而不愿意学习。我不远千里,跋山涉水而来,私下里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并赞赏您的事业。
我听说贲、诸怀拿着锥子和刀剑,天下人都认为他们勇敢;西施穿着粗布衣服,天下人都称赞她美丽。
如今您作为楚国的宰相,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但您所希望的事情没有成功,所追求的目标没有实现,我们这些臣子也感到力不从心。
枭棋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有散棋的辅助。
一个枭棋的力量不如五个散棋,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为什么不成为天下的枭棋,而让我们这些臣子成为散棋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唐且见春申君-注解
春申君: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名黄歇,曾任楚国相国,以智谋和外交才能著称。
齐人:指齐国的人,齐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以文化繁荣和礼仪之邦著称。
贲、诸:贲指孟贲,诸指专诸,均为古代著名的勇士,以勇猛和忠诚闻名。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以美貌著称,常被用来比喻绝色佳人。
枭棊:枭棋是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枭指棋局中的主要棋子,散棋则是辅助棋子。这里用来比喻主要和辅助的关系。
散棋:在枭棋中,散棋是辅助枭棋的棋子,这里比喻辅助和支持的角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唐且见春申君-评注
唐且见春申君的这段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谋略。唐且以齐人的修养和贲、诸的勇猛、西施的美貌为例,说明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可以影响天下。他通过枭棋的比喻,巧妙地指出春申君作为楚国的重要人物,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而自己和其他士人则愿意作为辅助力量,共同成就大业。
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唐且的机智和口才,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士人通过游说和献策,试图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唐且的言辞中充满了对春申君的敬仰和对楚国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楚国效力的决心。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唐且强调个人的修养和才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能引领国家走向强盛。同时,他也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主辅相成,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艺术特色方面,唐且的言辞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使得对话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他通过枭棋的比喻,将复杂的政治局势简化为棋局中的主辅关系,使得春申君能够直观地理解他的建议。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的特点。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士人阶层的作用。春申君作为楚国的重要人物,他的决策和行动直接影响着楚国的命运。唐且的建议不仅是对春申君个人的劝谏,也是对楚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这段对话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士人阶层提供了宝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