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原文

五国伐秦。

魏欲和,使惠施之楚。

楚将入之秦而使行和。

杜赫谓昭阳曰:“凡为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来,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无听惠施,而阴使人以请听秦。”

昭子曰:“善。”

因谓惠施曰:“凡为攻秦者魏也,今子从楚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归,吾将使人因魏而和。”

惠子反,魏王不说。

杜赫谓昭阳曰:“魏为子先战,折兵之半,谒病不听,请和不得,魏折而人齐、秦,子何以救之?东有越累,北无晋,而交未定于齐、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

昭子曰:“善。”

因令人调和于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译文

五个国家联合起来攻打秦国。

魏国想要讲和,派惠施前往楚国。

楚国打算将惠施送到秦国去进行和谈。

杜赫对昭阳说:“楚国是这次攻打秦国的发起者。现在惠施代表魏国来,而您却要把他送到秦国去,这等于是在表明楚国在攻打秦国,而魏国却在求和。您不如不要听从惠施的建议,而是暗中派人去请求秦国听从我们的意见。”

昭阳说:“好。”

于是昭阳对惠施说:“魏国是这次攻打秦国的主要力量,现在你代表楚国去求和,楚国得到了利益,而魏国却要承受怨恨。你回去吧,我会派人通过魏国来达成和谈。”

惠施返回后,魏王对此感到不满。

杜赫对昭阳说:“魏国为了楚国先打了仗,损失了一半的兵力,请求休战却不被允许,请求和谈也没有成功,魏国转而投靠了齐国和秦国,你打算怎么救楚国呢?东边有越国的威胁,北边没有晋国的支持,而与齐国、秦国的关系还没有确定,楚国现在孤立无援。不如尽快和谈。”

昭阳说:“好。”

于是派人去与魏国进行和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注解

五国伐秦:指战国时期,五个国家联合起来攻打秦国。这五个国家通常指的是齐、楚、燕、韩、赵。

惠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属于名家学派,主张名实相符,强调逻辑和辩论。

昭阳:楚国的重要将领,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杜赫:战国时期的谋士,以智谋著称,曾为多个国家出谋划策。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具体是哪一位魏王需要根据具体历史时期确定。

越累:指越国的威胁或负担,越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楚国的东南方向。

晋:指晋国,战国时期已经被韩、赵、魏三家分晋,这里可能指的是晋地的残余势力或影响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五国联合伐秦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谋士们的智慧。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联盟的复杂性。五国伐秦,表面上是为了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但实际上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魏国希望通过和谈来避免战争,而楚国则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获取利益。

其次,文本中的谋士们展现了高超的智慧和策略。惠施作为魏国的使者,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达成和谈,但楚国的昭阳和杜赫则通过巧妙的策略,使得魏国不得不接受和谈的条件。这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在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文本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魏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希望通过和谈来恢复元气,但楚国则希望通过和谈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魏国的孤立和楚国的胜利。

最后,文本还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的紧密联系。各国在军事行动中,不仅依靠武力,还通过外交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策略的运用,使得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行动更加复杂和多变。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谋士们的智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