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齐楚构难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齐楚构难-原文

齐楚构难,宋请中立。

齐急宋,宋许之。

子象为楚谓宋王曰:“楚以缓失宋,将法齐之急也。

齐以急得宋,后将常急矣。

是从齐而攻楚,未必利也。

齐战胜楚,势必危宋;不胜,是以弱宋干强楚也。

而令两万乘之国,常以急求所欲,国必危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齐楚构难-译文

齐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冲突,宋国请求保持中立。

齐国急切地要求宋国支持,宋国答应了。

子象作为楚国的使者对宋王说:“楚国因为行动迟缓而失去了宋国的支持,现在将效仿齐国的急切。

齐国因为急切而得到了宋国的支持,以后会经常采取急切的手段。

这样跟随齐国去攻打楚国,未必有利。

如果齐国战胜了楚国,宋国的地位必然危险;如果齐国没有战胜,那就是让弱小的宋国去对抗强大的楚国。

而且让两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经常以急切的手段追求自己的欲望,国家必然危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齐楚构难-注解

齐楚构难:指齐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冲突或战争。构难,意为制造困难或挑起争端。

宋请中立:宋国请求保持中立,不参与齐楚之间的冲突。

子象:人名,楚国的一位使者或谋士。

宋王:宋国的君主。

缓失宋:指楚国因为行动迟缓而失去了宋国的支持。

法齐之急:效仿齐国的急迫行动。法,意为效仿。

急得宋:指齐国因为急迫行动而得到了宋国的支持。

万乘之国:指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通常用来形容强大的国家。

干强楚:指宋国以弱小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楚国。干,意为干预或对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齐楚构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策略博弈。齐国和楚国之间的冲突,使得宋国成为了双方争夺的对象。宋国最初选择中立,但在齐国的压力下,宋国最终答应了齐国的请求。子象作为楚国的使者,向宋王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外交策略分析。

子象的言辞中,首先指出了楚国因为行动迟缓而失去了宋国的支持,而齐国则因为急迫行动得到了宋国的支持。他进一步分析,如果宋国跟随齐国攻打楚国,即使齐国战胜楚国,宋国也会因为齐国的强大而处于危险之中;如果齐国战败,宋国则会被迫以弱小的力量对抗强大的楚国。子象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提醒宋王,跟随齐国并非明智之举,因为无论结果如何,宋国都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子象的言辞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利益争夺。他的分析深刻而富有远见,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和无奈。宋国作为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如何在强大的齐国和楚国之间保持独立和自主,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子象的建议,实际上是在为宋国寻找一条既能保全自身,又能避免被大国操控的外交道路。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纵横家们擅长通过言辞和策略来影响各国的决策,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子象的言辞,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他通过分析齐楚两国的行动和宋国的处境,提出了一个看似中立实则有利于楚国的策略,展现了纵横家的高超外交技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子象的言辞不仅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还预测了未来的可能结果,使得他的建议显得更加合理和可信。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是战国策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各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现实,也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困境和选择。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齐楚构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