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原文

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楚王告昭子。

昭子曰:“臣朝夕以事听命,而魏入吾君臣之间,臣大惧。

臣非畏魏也!夫泄吾君臣之交而天下信之,是其为人也近苦矣!

夫苟不难为之外,岂忘为之内乎?臣之得罪无日矣。”

王曰:“寡人知之,大夫何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译文

魏氏在楚王面前诋毁昭奚恤,楚王将此事告诉了昭子。

昭子说:“我早晚都在听从命令办事,而魏氏却插足于我们君臣之间,我感到非常害怕。

我并不是害怕魏氏!他泄露了我们君臣之间的交往,让天下人都相信了,这样的人接近我们是很痛苦的!

如果在外表上不难做到,难道会忘记在内心上做到吗?我得罪的日子不远了。”

楚王说:“我已经知道了,大夫你为何还要这样说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注解

魏氏:指魏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昭奚恤:楚国的大夫,昭子是他的尊称。

楚王:楚国的君主。

君臣之交: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和信任。

天下信之:指天下人都相信魏国的言论。

近苦矣:指魏国的行为接近苦毒,即阴险毒辣。

得罪无日:指昭奚恤担心自己随时可能因为魏国的挑拨而得罪楚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权谋斗争。魏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紧张,魏国试图通过挑拨离间来削弱楚国的内部团结。昭奚恤作为楚国的大夫,深知魏国的阴谋,因此向楚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忠’与‘信’观念。昭奚恤对楚王的忠诚和对魏国阴谋的警惕,反映了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同时,魏国的行为也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昭奚恤的言辞恳切,表达了他对楚王的忠诚和对魏国阴谋的担忧。楚王的回应则显得冷静而理智,表明他对局势的了解和掌控。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的生动案例。通过昭奚恤与楚王的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手段。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通过生动的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权谋斗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