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韩公叔有齐魏-原文
韩公叔有齐、魏,而太子有楚、秦以争国。
郑申为楚使于韩,矫以新城,阳人予太子。
楚王怒,将罪之。
对曰:“臣矫予之,以为国也。
臣为太子得新城、阳人,以与公叔争国而得之。
齐、魏必伐韩。
韩氏急,必悬命于楚,又何新城、阳人之敢求?
太子不胜,然而不死,今将倒冠而至,又安敢言地?”
楚王曰:“善。”
乃不罪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韩公叔有齐魏-译文
韩国的公叔有齐国和魏国的支持,而太子则有楚国和秦国的支持来争夺国家。
郑申作为楚国的使者前往韩国,假借新城和阳人的名义将土地给予太子。
楚王对此感到愤怒,准备惩罚郑申。
郑申回答说:“我假借名义给予土地,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我为太子争取到新城和阳人,是为了让他与公叔争夺国家并取得胜利。
齐国和魏国必定会因此攻打韩国。
韩国一旦陷入危机,必定会向楚国求救,又怎么敢再要求新城和阳人呢?
即使太子未能获胜,但他不会因此丧命,现在他将会倒戈而来,又怎么敢再提土地的事呢?”
楚王说:“好。”
于是没有惩罚郑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韩公叔有齐魏-注解
韩公叔:指韩国的公叔,公叔是古代对诸侯国中贵族的一种尊称。
齐、魏:指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魏国,是当时的两个强大诸侯国。
太子:指韩国的太子,即王位的继承人。
楚、秦:指战国时期的楚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强大诸侯国。
郑申:郑国的使者,名为申。
新城、阳人:新城和阳人是两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时的重要战略地点。
矫:假借、伪造的意思,这里指郑申假借楚国的名义将新城和阳人给予太子。
悬命:指依赖、依靠的意思,这里指韩国在危急时刻会依赖楚国。
倒冠而至:形容非常狼狈、匆忙的样子,这里指太子如果失败,会非常狼狈地逃到楚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韩公叔有齐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谋斗争。故事的核心是郑申作为楚国的使者,假借楚国的名义将新城和阳人给予韩国的太子,以帮助太子与韩公叔争夺王位。郑申的这一举动表面上是为了帮助太子,实际上是为了楚国的利益。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谋斗争和外交策略。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假借名义、利用他国内部矛盾等。郑申的行为正是这种权谋斗争的典型表现。他通过假借楚国的名义,帮助太子争夺王位,实际上是为了让韩国陷入内乱,从而削弱韩国的力量,使楚国能够在韩国的内乱中获利。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权谋策略。郑申在面对楚王的质问时,巧妙地为自己辩解,指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楚国的利益。他的言辞既表现了他的机智,也反映了他对楚王的了解和对局势的把握。楚王的反应也体现了他的明智和宽容,他能够理解郑申的用意,并最终没有追究郑申的责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外交关系和权谋斗争的一个缩影。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谋斗争,以及各国在外交策略上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谋斗争和外交策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