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邯郸之难-原文
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赵,赵见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邯郸之难-译文
邯郸遭遇危难时,昭奚恤对楚王说:“大王不如不去救援赵国,而是让魏国变得更强大。魏国一旦强大,它必然会深入割取赵国的土地。赵国如果不听从,就一定会坚守,这样双方都会受到损害。”
景舍说:“不是这样的。昭奚恤不了解情况。魏国攻打赵国,是因为担心楚国从背后攻击它。现在如果我们不去救援赵国,赵国就会有灭亡的迹象,而魏国则不用担心楚国的威胁。这样楚国和魏国都会对赵国造成深重的伤害,怎么能说是双方都受到损害呢?而且魏国命令军队深入割取赵国的土地,赵国看到自己即将灭亡,而楚国又不来救援,必然会与魏国联合起来对付楚国。所以大王不如派少量军队去支援赵国。赵国依靠楚国的力量,一定会与魏国交战。魏国对赵国的顽强感到愤怒,而看到楚国的救援不足以畏惧,必然不会放过赵国。赵国和魏国互相消耗,而齐国和秦国响应楚国的号召,那么魏国就可以被击败。”
楚国于是派景舍率军去救援赵国。邯郸被攻陷后,楚国占领了睢水和濊水之间的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邯郸之难-注解
邯郸之难:指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国围攻的危机。邯郸是赵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其陷落意味着赵国的存亡。
昭奚恤:楚国大臣,主张不救赵国,以增强魏国的实力。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需要在此次外交危机中做出决策。
强魏:指增强魏国的实力,使其成为楚国的潜在威胁。
景舍:楚国大臣,主张出兵救援赵国,以削弱魏国。
两弊:指楚国不救赵国,导致赵国和魏国两败俱伤的局面。
睢、濊之间:指楚国在救援赵国后所占领的地理区域,睢水和濊水之间的地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邯郸之难-评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楚策》,记载了楚国在赵国邯郸被魏国围攻时的外交决策过程。通过昭奚恤和景舍两位大臣的辩论,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策略和权力博弈。
首先,昭奚恤主张不救赵国,认为魏国强大后会对赵国进行更深的割据,而赵国若不听命则会坚守,最终导致魏、赵两国的削弱。这一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即通过削弱邻国来增强自身实力。然而,这种策略忽视了魏国强大后对楚国的潜在威胁。
景舍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魏国攻打赵国是担心楚国从背后进攻,若不救赵国,魏国将无后顾之忧,反而会与赵国联合对付楚国。景舍主张楚国应出兵救援赵国,使赵国依赖楚国的力量与魏国对抗,从而削弱魏国。这一策略体现了‘以敌制敌’的外交智慧,通过支持弱国来牵制强国。
从文化内涵上看,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多变的外交策略。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常常在盟友与敌人之间反复权衡,体现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思想。同时,本文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弱肉强食’的现实,小国的存亡往往取决于大国的决策。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通过两位大臣的辩论,展现了不同外交策略的利弊,语言简洁有力,逻辑严密。昭奚恤和景舍的观点针锋相对,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善于辩论、精于策略的特点。同时,本文也通过楚王的最终决策,展现了君主在外交决策中的权衡与智慧。
从历史价值上看,本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一次重要外交决策,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权力平衡与博弈。楚国的决策最终导致了魏国的削弱和楚国在睢、濊之间的扩张,对战国后期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本文通过一次外交决策的辩论,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权力博弈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