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荆宣王问群臣-原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荆宣王问群臣-译文
荆宣王问他的大臣们说:“我听说北方的人害怕昭奚恤,这到底是真的吗?”
大臣们没有人回答。
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你不敢吃我。上天让我管理百兽,现在你吃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如果你不相信我,我走在你前面,你跟着我,看看百兽见到我敢不敢逃跑。’
老虎认为狐狸说得对,于是就和狐狸一起走。
野兽们看到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有五千里,军队有百万,而这一切都归昭奚恤管理;
所以北方的人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就像百兽害怕老虎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荆宣王问群臣-注解
荆宣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名熊槐,谥号宣王。
昭奚恤: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江乙: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以机智和辩才闻名。
带甲百万:形容军队的强大,甲指铠甲,百万是夸张的说法,表示军队数量众多。
逆天帝命:违背天帝的命令,天帝在古代中国神话中是至高无上的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荆宣王问群臣-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江乙对荆宣王提问的巧妙回答。江乙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形象地解释了北方各国为何畏惧昭奚恤。故事中,狐狸利用老虎的威势,使其他动物误以为狐狸本身具有威慑力,从而保护了自己。江乙借此比喻,说明北方各国实际上畏惧的是楚国的强大军力,而非昭奚恤个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江乙的回答不仅展示了其机智和辩才,也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通过寓言的形式,江乙巧妙地传达了政治信息,避免了直接批评或赞美,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智慧中的含蓄和策略。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寓言故事,使得抽象的政治道理变得生动形象。狐狸和老虎的对话,以及动物们的反应,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这种通过故事传达道理的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策略。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对话,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权力斗争,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维护自身利益。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江乙的巧妙回答,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智者的形象,也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