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原文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若此,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
赵、代良马囊他,必实于外厩。
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秦,天下之仇雠也。
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
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
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
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
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
两者大王何居焉?
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
“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
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
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而悬旌,而无所终薄。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译文
苏秦为了赵国联合各国,向楚威王游说:
“楚国是天下强大的国家,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
楚国西部有黔中、巫郡,东部有夏州、海阳,南部有洞庭、苍梧,北部有汾、陉的关塞和郇阳。
国土方圆五千里,拥有百万士兵,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储备足够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
以楚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天下没有谁能抵挡。
如今却要向西面的秦国称臣,那么诸侯们都会向南面朝拜于章台之下。
秦国对天下的威胁没有比楚国更大的了,楚国强大则秦国衰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这是势不两立的局面。
所以为大王考虑,最好的策略是联合各国孤立秦国。
如果大王不联合各国,秦国必定派出两支军队:一支从武关出发;一支进攻黔中。
这样一来,鄢、郢就会动荡不安。
我听说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做事要在未发生之前;等到祸患来了才忧虑,就来不及了。
所以希望大王早做打算。
“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我请求让山东各国,按时进贡,遵循大王的明智制度,将社稷宗庙托付给大王,训练士兵,厉兵秣马,供大王使用。
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愚计,那么韩、魏、齐、燕、赵、卫的美女乐师,必定会充满后宫。
赵、代的良马和囊他,必定会充实外厩。
所以联合各国则楚国称王,分裂则秦国称帝。
如今放弃称霸的事业,却去侍奉他人,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
秦国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秦国是天下共同的仇敌。
那些主张分裂的人,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去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养仇敌而侍奉仇敌。
作为臣子却割让君主的土地,去结交强大的秦国,侵略天下,最终会有秦国的祸患,不顾自己的灾难。
在外依靠秦国的威势,在内胁迫君主,以求割让土地,这是大逆不忠,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所以联合各国,则诸侯割让土地侍奉楚国;分裂则楚国割让土地侍奉秦国。
这两种策略,相差甚远,有亿兆之别。
大王选择哪一种呢?
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献上愚计,奉上明确的约定,听候大王的命令。”
楚王说:
“我的国家西部与秦国接壤,秦国有吞并巴蜀、汉中的野心。
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亲近。
而韩、魏两国受秦国威胁,不能与他们深谋远虑,恐怕他们会反过来投靠秦国,所以计划还未实施,国家就已经危险了。
我自己考虑,以楚国对抗秦国,未必能取胜。
与群臣商议,也不足以依靠。
我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像悬挂的旌旗一样摇摆不定,没有归宿。
如今您想要统一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亡的国家,我愿意奉献社稷,听从您的安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注解
合从:指战国时期各国联合起来对抗强秦的策略。
楚威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名熊商,以贤明著称。
黔中: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巫郡: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东部。
夏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东部。
海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东部。
洞庭:古代地名,指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
苍梧:古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
汾:古代地名,指汾水流域,位于今山西省。
陉之塞:古代地名,指陉山关塞,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郇阳: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东部。
章台:古代地名,指秦国的宫殿,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武关: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
鄢、郢:古代地名,鄢指鄢陵,郢指楚国都城,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
山东之国:指战国时期位于崤山以东的国家,如韩、魏、齐、燕、赵、卫等。
社稷:古代指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宗庙:古代指祭祀祖先的场所,象征国家的根本。
练士厉兵:指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准备战争。
韩、魏、齐、燕、赵、卫:战国时期的六个主要国家。
赵、代良马:指赵国和代国出产的好马。
横合:指与秦国联合的策略。
巴蜀:古代地名,指今四川省和重庆市一带。
汉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评注
苏秦的这篇说辞,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典型风格,充满了战略智慧和外交辞令。他首先通过赞美楚国的强大和楚威王的贤明,来赢得楚王的信任和好感。接着,他详细分析了楚国与秦国的地缘政治关系,指出楚国与秦国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两者势不两立。苏秦通过这种分析,巧妙地将楚国的利益与对抗秦国的战略联系起来,使得楚王不得不认真考虑他的建议。
苏秦进一步提出了‘合从’的策略,即联合山东各国共同对抗秦国。他通过描绘联合后的美好前景,如各国献上珍宝、美女、良马等,来激发楚王的野心和欲望。同时,他也指出了不联合的严重后果,即秦国可能会分兵两路进攻楚国,导致楚国陷入危机。这种通过对比利弊来说服对方的手法,是纵横家常用的策略之一。
在说辞的后半部分,苏秦对秦国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秦国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各国的共同敌人。他批评那些割地事秦的诸侯,认为这是‘养仇而奉雠’,最终只会自取灭亡。这种对秦国本质的揭露,不仅增强了楚王对秦国的警惕,也进一步强化了联合抗秦的必要性。
最后,苏秦通过对比‘合从’与‘横合’两种策略的优劣,明确指出‘合从’是楚国的唯一出路。他通过这种对比,使得楚王不得不选择联合抗秦的策略。整篇说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有对形势的深刻分析,又有对楚王心理的巧妙把握,充分展现了苏秦作为纵横家的高超智慧和辩才。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篇说辞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纵横家在外交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苏秦通过这篇说辞,成功说服了楚王加入合从联盟,为后来的合从抗秦奠定了基础。这篇说辞不仅是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