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尹欲恶昭奚恤于于楚王-原文
江尹欲恶昭奚恤于楚王,而力不能,故为梁山阳君请封于楚。
楚王曰:“诺。”
昭奚恤曰:“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
江尹因得山阳君与之共恶昭奚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尹欲恶昭奚恤于于楚王-译文
江尹想要让楚王厌恶昭奚恤,但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替梁山阳君向楚国请求封地。
楚王说:“好的。”
昭奚恤说:“山阳君对楚国没有功劳,不应该封地。”
江尹因此得到了山阳君的支持,与他一起厌恶昭奚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尹欲恶昭奚恤于于楚王-注解
江尹:江尹是楚国的一位官员,其具体身份不详,但在此文中扮演了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影响楚王决策的角色。
昭奚恤:昭奚恤是楚国的一位重要官员或贵族,以其正直和坚持原则著称,反对无功受禄。
梁山阳君:梁山阳君是楚国的一位贵族或地方领主,文中提到他无功于楚国,但江尹试图为他请封。
楚王:楚王是楚国的君主,拥有封赏的权力,但在此文中显示出对臣下意见的尊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尹欲恶昭奚恤于于楚王-评注
本文通过江尹与昭奚恤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权谋与原则的冲突。江尹试图通过为梁山阳君请封来间接达到恶昭奚恤的目的,显示了古代政治中常见的利用他人达到个人目的的策略。
昭奚恤的坚持原则,反对无功受禄,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他的立场不仅是对个人原则的坚持,也是对楚国政治清明的一种维护。
楚王的态度则反映了古代君主在决策时需要权衡各方意见的复杂性。楚王虽然同意了江尹的请求,但在昭奚恤提出反对后,没有立即做出决定,显示了君主在权力运用上的谨慎。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一是权力的游戏和权谋的使用;二是士人的道德坚守和政治理想;三是君主在权力运用上的权衡和审慎。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通过简洁的对话和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昭奚恤的直言不讳和江尹的权谋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教育意义。
历史价值方面,本文不仅是对古代政治生活的一种记录,也是对古代政治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