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原文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谓楚王曰:
“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
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王曰:“此君子也,近之。”
江乙曰:“有人好扬人之恶者,于王何如?”
王曰:“此小人也,远之。”
江乙曰:“然则且有子杀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
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译文
江乙想要在楚国中诋毁昭奚恤,于是对楚王说:
“如果下属之间互相勾结,那么君主就会处于危险之中;如果下属之间互相争斗,那么君主就会安全。大王您也知道这个道理吧?希望大王不要忘记。
而且,如果有人喜欢宣扬别人的优点,大王您会怎么看待他呢?”
楚王回答说:“这样的人是君子,应该亲近他。”
江乙接着问:“如果有人喜欢宣扬别人的缺点,大王您会怎么看待他呢?”
楚王回答说:“这样的人是小人,应该远离他。”
江乙说:“那么,如果有儿子杀害父亲,臣子杀害君主的事情发生,而大王您却始终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您喜欢听别人的优点,而不喜欢听别人的缺点。”
楚王说:“你说得对。我愿意同时听取优点和缺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注解
江乙:战国时期楚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曾为楚王出谋划策。
昭奚恤: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具体事迹不详,但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在楚国地位显赫。
楚王: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具体是哪一位楚王不详。
比周:指臣子之间结党营私,互相勾结,形成小团体,威胁君主的权威。
分争:指臣子之间互相争斗,彼此牵制,使君主能够更好地掌控局面。
扬人之善:指宣扬他人的优点和善行。
扬人之恶:指宣扬他人的缺点和恶行。
君子:指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小人:指品德低下、行为不端的人。
弑:指臣子杀害君主,或子女杀害父母,是一种严重的罪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江乙与楚王之间的一段对话。江乙通过巧妙的言辞,向楚王揭示了君主在治国理政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对待臣子的善与恶。
首先,江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观点:臣子之间的团结与争斗对君主的统治有着直接的影响。他指出,如果臣子之间结党营私(比周),君主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而如果臣子之间互相争斗(分争),君主的地位反而会更加稳固。这一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君主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平衡臣子之间的关系,以确保自己的权威不被削弱。
接着,江乙通过两个假设性的问题,引导楚王思考如何对待那些宣扬他人善行和恶行的人。楚王的回答表明,他认为宣扬善行的人是君子,应当亲近;而宣扬恶行的人是小人,应当远离。这一回答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亲君子,远小人”的观念,强调了君主在用人时应当注重臣子的品德。
然而,江乙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指出,如果君主只喜欢听别人的优点,而不愿意听别人的缺点,那么即使发生了臣子弑君、子女弑父这样的严重事件,君主也可能被蒙在鼓里。这一观点揭示了君主在治国时可能存在的盲点,即过于注重表面的和谐,而忽视了潜在的危机。江乙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提醒楚王,作为君主,应当全面了解臣子的行为,既要知道他们的优点,也要了解他们的缺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明察秋毫,防患于未然。
最后,楚王接受了江乙的建议,表示愿意同时听取臣子的善与恶。这一结局表明,楚王意识到了自己在治国理政中的不足,并愿意做出改变。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君主与谋士之间的互动关系,谋士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帮助君主更好地治理国家。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对话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江乙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引导楚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对话中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服力。例如,江乙通过对比“扬人之善”与“扬人之恶”的不同后果,使楚王意识到只听取优点而忽视缺点的危害。这种修辞手法不仅使对话更加生动,也使得江乙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君主在治国理政中面临的挑战。江乙的言论不仅是对楚王的劝诫,也是对当时所有君主的警示,提醒他们在治国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臣子的优点,也要警惕他们的缺点。这种思想在后世的治国理念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