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乙为魏使于楚-原文
江乙为魏使于楚,谓楚王曰:“臣入竟,闻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
王曰:“诚有之。”
江乙曰:“然则白公之乱,得无遂乎?诚如是,臣等之罪免矣。”
楚王曰:“何也?”
江乙曰:“州侯相楚,贵甚矣而主断,左右惧曰无有,如出一口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乙为魏使于楚-译文
江乙作为魏国的使者来到楚国,对楚王说:“我进入楚国境内,听说楚国的风俗是不掩盖别人的优点,也不说别人的坏话,真的有这样的风俗吗?”
楚王回答说:“确实有这样的风俗。”
江乙说:“那么白公的叛乱,难道没有成功吗?如果真的如此,我们这些人的罪过就可以免除了。”
楚王问:“为什么呢?”
江乙回答说:“州侯在楚国担任相国,地位非常尊贵而且独断专行,他身边的人因为害怕都说没有这样的事情,就像一个人说的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乙为魏使于楚-注解
江乙:战国时期魏国的使者,以机智和辩才著称。
楚王: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具体指哪位楚王不详。
白公之乱:指楚国历史上的一次内乱,白公是楚国的一位贵族,因不满楚王的统治而发动叛乱。
州侯:楚国的一位重要贵族,地位显赫,权力极大。
主断:指掌握决策权,能够决定国家大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江乙为魏使于楚-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江乙作为魏国使者出使楚国时与楚王的一段对话。江乙以机智的言辞试探楚国的政治风气,通过对话揭示了楚国政治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江乙提到楚国的风俗是‘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这表明楚国社会在表面上推崇美德,不轻易揭露他人的缺点。然而,江乙随即提到‘白公之乱’,暗示这种风俗可能导致对恶行的纵容,使得叛乱得以发生。
楚王对江乙的提问表示认同,但江乙进一步指出,州侯作为楚国的重要贵族,权力极大,甚至能够‘主断’,即掌握决策权。江乙提到‘左右惧曰无有,如出一口矣’,暗示州侯的权势已经达到了让周围的人不敢直言其过的地步,这种权力集中可能导致政治腐败和决策失误。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江乙作为魏国使者,通过巧妙的言辞试探楚国的政治状况,揭示了楚国政治中的潜在问题。这种外交手段在战国时期非常常见,各国使者常常通过言辞交锋来获取对方的情报或施加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简洁而富有深意,江乙的言辞含蓄而犀利,既表达了对楚国风俗的赞美,又暗含了对楚国政治的批评。楚王的回应则显得较为被动,显示出他对江乙的试探并未完全察觉。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江乙的言辞,我们可以窥见楚国政治中的权力集中和潜在的腐败问题,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