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楚王问于范环-原文
楚王问于范环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
对曰:“臣不足以知之。”
王曰:“吾相甘茂可乎?”
范环对曰:“不可。”
王曰:“何也?”
曰:“夫史举,上蔡之监门也。大不如事君,小不如处室,以苛廉闻于世,甘茂事之顺焉。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张仪之好谮,甘茂事之,取十官而无罪,茂诚贤者也,然而不可相秦。秦之有贤相也,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尝用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今王以用之于越矣,而忘之于秦,臣以为王钜速忘矣。王若欲置相于秦乎?若公孙郝者可。夫公孙郝之于秦王,亲也。少与之同衣,长与之同车,被王衣以听事,真大王之相已。王相之,楚国之大利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楚王问于范环-译文
楚王问范环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一个相国,谁合适呢?”
范环回答说:“我不够资格知道。”
楚王说:“我的相国甘茂可以吗?”
范环回答说:“不可以。”
楚王问:“为什么?”
范环说:“史举是上蔡的监门,大事不如事奉君主,小事不如处理家务,以苛刻廉洁闻名于世,甘茂事奉他很顺从。所以惠王的明智,武王的明察,张仪的好谗言,甘茂事奉他们,取得了十个官职而没有罪过,甘茂确实是个贤能的人,然而不可以做秦国的相国。秦国有贤能的相国,不是楚国的利益。而且大王曾经在越国任用滑而接纳句章,昧的困难,越国混乱,所以楚国在南方观察濑胡而在江东野外。计算大王的功绩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越国混乱而楚国治理得好。现在大王在越国已经用了,而在秦国却忘记了,我认为大王太容易忘记了。大王如果想在秦国安排相国,像公孙郝这样的人可以。公孙郝对于秦王来说,是亲近的人。小时候和他同穿一件衣服,长大后和他同乘一辆车,穿着王的衣服听政,真是大王的相国。大王任用他,是楚国的大利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楚王问于范环-注解
范环:战国时期楚国的谋士,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曾为秦惠王和秦武王效力。
史举:上蔡的监门,以苛刻和廉洁闻名。
惠王:秦惠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以明智著称。
武王:秦武王,秦惠王之子,以洞察力强著称。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善于进谗言和外交策略闻名。
滑:可能指楚国的一位官员,曾用于越国的事务。
句章:越国的一个地名,楚国曾在此地进行过军事行动。
公孙郝:秦国的官员,与秦王关系密切,被认为是适合担任秦国相国的人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楚王问于范环-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楚国谋士范环与楚王之间的一段对话。对话围绕楚王想要在秦国安置一位相国的问题展开,范环通过对甘茂和公孙郝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范环对甘茂的评价显示了他对秦国政治生态的深刻理解。甘茂虽然在秦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范环认为他并不适合担任秦国的相国,因为一个强大的秦国并不符合楚国的利益。这种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制衡的策略。
其次,范环通过对楚国历史的回顾,强调了楚国在越国事务中的成功经验,指出楚国的强大得益于越国的混乱。这种历史视角的运用,不仅展示了范环的博学和智慧,也体现了他对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力。
最后,范环推荐公孙郝作为秦国的相国,认为他与秦王的亲密关系将有利于楚国。这一建议不仅考虑了秦国内部的政治结构,也考虑到了楚国与秦国的长远关系,显示了范环作为谋士的高超策略和深远眼光。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范环的智慧和谋略,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制衡的策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范环为楚王提供了深思熟虑的建议,体现了古代谋士在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