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原文
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
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
陈轸谓楚王曰:“赫不能得赵,五大夫不可收也,得赏无功也。得赵而王无加焉,是无善也。王不如以十乘行之,事成,予之五大夫。”
王曰:“善。”
乃以十乘行之。
杜赫怒而不行。
陈轸谓王曰:“是不能得赵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译文
楚国的杜赫劝说楚王去攻取赵国。
楚王打算授予杜赫五大夫的爵位,并让他私下行动。
陈轸对楚王说:“杜赫如果不能取得赵国,五大夫的爵位就无法收回,这是无功受赏。如果取得赵国而大王不加赏赐,这是不合理的。大王不如派十辆战车去行动,事情成功后,再授予他五大夫的爵位。”
楚王说:“好。”
于是派了十辆战车去行动。
杜赫因此愤怒而不行动。
陈轸对楚王说:“这说明他无法取得赵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注解
楚杜赫:楚国的一位谋士,名为杜赫。
楚王:楚国的君主。
赵: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部。
五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较高的官阶。
陈轸:楚国的一位谋士,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十乘: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指十辆战车,象征一定的军事力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楚国谋士杜赫与陈轸之间的智谋较量。故事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策略和智慧来影响国家的决策。杜赫提议楚王通过某种方式取得赵国的支持,而楚王准备授予他五大夫的官职,并允许他私下行动。然而,陈轸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杜赫无法真正取得赵国的支持,且授予五大夫的官职将导致无功受赏的局面。陈轸建议楚王以十乘战车作为行动的基础,若成功则授予五大夫的官职。楚王采纳了陈轸的建议,但杜赫因此愤怒而不愿行动。陈轸进一步指出,杜赫的愤怒表明他无法取得赵国的支持。
这段文本展示了战国时期谋士之间的智谋较量,以及他们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力。陈轸的智慧在于他能够预见杜赫的失败,并提出更为稳妥的策略。这不仅体现了陈轸的谋略,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谋士的重要性。谋士们通过智慧和策略来影响国家的决策,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智慧和谋略的重视。同时,这段文本也揭示了权力与赏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判断。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和策略较量。陈轸的冷静分析和杜赫的愤怒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此外,文本中的官职和计量单位等细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战国时期政治斗争和谋士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谋士在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段文本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官职制度和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