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原文

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

王召江乙而问焉,

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后。此谓虑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译文

昭奚恤和彭城君在国王面前讨论,

国王召见江乙并询问他的意见,

江乙说:“他们两人的话都很好,我不敢评论谁对谁错。这就是所谓的考虑贤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注解

昭奚恤:战国时期楚国的贤臣,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彭城君: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具体身份不详,可能为楚王的亲信或重臣。

王:指楚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

江乙: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以直言敢谏闻名。

虑贤:考虑到贤能之人,意指在决策时考虑到贤臣的意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楚国贤臣昭奚恤与彭城君在楚王面前讨论国事的情景。楚王召见江乙,询问他对两人意见的看法,江乙回答说两人的意见都很好,自己不敢妄加评论,并指出这是‘虑贤’的表现。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政治中的一种智慧与谦逊的态度。昭奚恤和彭城君作为楚王的臣子,能够在王前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体现了当时士人阶层对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和对君主的忠诚。而江乙的回答则展现了一种谨慎和尊重的态度,他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强调‘虑贤’,即尊重贤能之人的意见。这种态度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对贤能的重视和对决策过程的慎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凝练,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昭奚恤和彭城君的直言不讳,江乙的谨慎谦逊,都通过简短的对话得以生动体现。这种对话体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展示了当时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士人阶层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江乙的‘虑贤’观念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即尊重贤能、慎重决策,这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国政治中的智慧与谦逊,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