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张仪相秦-原文
张仪相秦,谓昭睢曰:“楚无鄢、郢、汉中,有所更得乎?”
曰:“无有。”
曰:“无昭睢、陈轸,有所更得乎?”
曰:“无所更得。”
张仪曰:“为仪谓楚王逐昭睢、陈轸,请复鄢、郢、汉中。”
昭睢归报楚王,楚王说之。
有人谓昭睢曰:“甚矣,楚王不察于争名者也。韩求相工陈籍而周不听;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听,何以也?周是列县畜我也。
今楚,万乘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
今仪曰逐君与陈轸而王听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仪重于韩、魏之王也。
且仪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贵富者魏也。
欲为攻于魏,必南伐楚。
故攻有道,外绝其交,内逐其谋臣。
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故逐之,则楚无谋臣矣。
今君能用楚之众,故亦逐之,则楚众不用矣。
此所谓内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
今君何不见臣于王,请为王使齐交不绝。
齐交不绝,仪闻之,其效鄢、郢、汉中必缓矣。
是昭睢之言不信也,王必簿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张仪相秦-译文
张仪在秦国担任宰相,对昭睢说:“楚国失去了鄢、郢、汉中,还能得到什么吗?”
昭睢回答:“没有。”
张仪又问:“如果没有昭睢和陈轸,楚国还能得到什么吗?”
昭睢回答:“什么也得不到。”
张仪说:“请替我告诉楚王,驱逐昭睢和陈轸,我将请求归还鄢、郢、汉中。”
昭睢回去报告楚王,楚王对此感到高兴。
有人对昭睢说:“楚王太不善于争名了。韩国请求任命工陈籍为相,周国不同意;魏国请求任命綦母恢为相,周国也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呢?周国是在利用我们这些列县。
现在楚国是一个拥有万乘兵车的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
现在张仪说要驱逐你和陈轸,而大王听从了,这表明楚国自己不如周国,而张仪比韩、魏的君主还要重要。
而且张仪的行为,有功名的是秦国,想要富贵的是魏国。
想要攻打魏国,必须先南下攻打楚国。
所以攻打有策略,对外断绝其外交,对内驱逐其谋臣。
陈轸是夏人,熟悉三晋的事务,所以驱逐他,楚国就没有谋臣了。
现在你能使用楚国的民众,所以也驱逐你,那么楚国的民众就无法使用了。
这就是所谓的内攻,而大王没有察觉。
现在你为何不向大王引荐我,请求让我为大王出使齐国,保持与齐国的外交不断绝。
与齐国的外交不断绝,张仪听到后,他归还鄢、郢、汉中的行动必然会放缓。
这样昭睢的话就不被信任,大王必然会轻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张仪相秦-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的相国,以智谋和外交手段著称。
昭睢:楚国的重要大臣,与张仪有交往。
鄢、郢、汉中:鄢、郢是楚国的重要城市,汉中是战略要地,这些地方的得失对楚国至关重要。
陈轸:楚国的谋臣,熟悉三晋(韩、赵、魏)的事务。
韩求相工陈籍:指韩国请求周朝任命工陈籍为相,但周朝未同意。
魏求相綦母恢:指魏国请求周朝任命綦母恢为相,同样未获同意。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和魏国,这三个国家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
万乘之强国:形容楚国是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大国家。
内攻之者:指通过内部手段削弱敌国,如驱逐谋臣、断绝外交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张仪相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主要讲述了张仪与昭睢的对话,以及昭睢对楚王的劝谏。张仪作为秦国的相国,以其卓越的外交手段和智谋,试图通过驱逐楚国的谋臣昭睢和陈轸,来削弱楚国的实力,进而达到秦国扩张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张仪的策略是通过内部瓦解敌国,这是一种典型的纵横家手段。纵横家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智谋来实现国家的利益最大化,这在战国时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策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张仪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显示出他作为纵横家的高超智谋。而昭睢则通过分析张仪的动机和策略,揭示了张仪的真实意图,并提出了应对之策,显示出他的智慧和忠诚。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这段文字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君思想和智谋文化。昭睢作为楚国的忠臣,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惜冒着被驱逐的风险,向楚王进谏。而张仪则通过智谋和策略,试图实现秦国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忠君思想和智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智谋斗争,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