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原文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
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
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
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
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
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
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
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
“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
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
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
舫船载卒,一肪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
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
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
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且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
臣闻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尉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
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兰田,又却。
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秦下兵攻卫、阳晋,必开肩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
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
居两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
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
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译文
张仪为了秦国破坏合纵联盟,实行连横策略,对楚王说:“秦国的土地占据了天下的一半,兵力足以对抗四个国家,四周有山川河流环绕,形成了坚固的防御。
秦国拥有百万勇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堆积如山。
法令严明,士兵们愿意面对困难甚至牺牲。
君主严厉而明智,将领们智慧而勇敢。
即使不派出军队,也能轻易攻占常山的险要之地。
摧毁天下的脊梁,那些后来臣服的国家将首先灭亡。
而且,参与合纵联盟的国家,无异于驱赶羊群去攻击猛虎。
老虎和羊之间的对抗,结果不言而喻。
现在大王不与猛虎(秦国)结盟,反而与羊群(其他国家)为伍,我认为大王的策略是错误的。
“天下的强国,除了秦国就是楚国,除了楚国就是秦国,两国势均力敌,互相争斗,形势不容两立。
如果大王不与秦国结盟,秦国出兵占领宜阳,韩国上地就无法通行;攻下河东,夺取成皋,韩国必然臣服于秦国。
韩国一旦臣服,魏国也会随之而动。
秦国从西面进攻楚国,韩国和魏国从北面进攻,楚国怎能不危险呢?
“而且,合纵联盟是聚集弱国去攻击强国。
用弱国去攻击强国,不估计敌人的实力就轻易开战,国家贫穷却突然发动战争,这是导致国家危亡的策略。
我听说,兵力不如对方,不要轻易挑战;粮食不如对方,不要持久作战。
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用华丽的言辞和高尚的节操来迷惑君主,只说好处不说坏处,等到楚国遭受灾祸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秦国西部有巴蜀,用大船运载粮食,从汶山出发。
沿江而下,到楚国都城郢都有三千多里。
大船载运士兵,一艘船载五十人,加上三个月的粮食,顺流而下,一天能行三百多里;虽然路程遥远,但不费马匹的劳累,不到十天就能到达扞关;扞关一旦失守,从竟陵以东的所有城池都将失守,黔中、巫郡就不再属于大王了。
秦国出兵武关,向南进攻,北方的道路就会被切断。
秦国进攻楚国,危险在三个月之内。
而楚国依赖诸侯的救援,需要半年以上,这种形势是无法相及的。
依赖弱国的救援,而忽视强秦的威胁,这是我为大王担忧的原因。
而且大王曾经与吴国五次交战,三次胜利,但最终吴国灭亡,楚国的士兵也几乎耗尽;现在偏守新城,百姓生活困苦。
我听说:攻击大国容易陷入危险,百姓疲惫会怨恨君主。
坚守容易陷入危险的功业,而违背强秦的意愿,我私下为大王感到担忧。
“而且,秦国之所以十五年不出兵函谷关攻打诸侯,是因为有吞并天下的阴谋。
楚国曾经与秦国发生冲突,在汉中进行战斗。
楚国未能取胜,通侯、执珪等七十多人战死,最终失去了汉中。
楚王大怒,出兵袭击秦国,在兰田交战,又被击退。
这就是所谓的两虎相争。
秦国和楚国互相消耗,而韩国和魏国则坐收渔翁之利,没有比这更糟糕的策略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秦国出兵攻打卫国和阳晋,必然会打开天下的门户,大王可以全力出兵攻打宋国,不到几个月就能攻下宋国。
攻下宋国后向东进军,泗水上游的十二个诸侯国,都将归大王所有。
“天下所信任的合纵联盟的坚定支持者苏秦,被封为武安君并担任燕国宰相,暗中与燕王合谋攻破齐国并瓜分其土地。
他假装有罪,逃到齐国,齐王接纳他并任命他为宰相。
两年后被发觉,齐王大怒,将苏秦车裂于市。
一个反复无常、欺诈虚伪的苏秦,想要经营天下,统一诸侯,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现在秦国和楚国接壤,是天然的亲密邻国。
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我请求秦国太子到楚国做人质,楚国太子到秦国做人质,请求秦国女子做大王的妾,献上万户的都城作为汤沐邑,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国,终身不再互相攻击。
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所以秦王派我前来,向大王献上书信,希望大王能做出决定。”
楚王说:“楚国地处偏远,位于东海之上。我年纪尚轻,不熟悉国家的长远之计。现在贵客有幸教导我明智的策略,我听了之后,愿意以国家相从。”
于是派遣百辆使车,献上珍贵的犀牛角和夜光璧给秦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著称,曾为秦国效力,游说各国,主张联合秦国对抗其他国家。
秦破从连横:指张仪为秦国破坏六国合纵联盟,推行连横策略,使秦国与其他国家结盟,孤立楚国。
楚王:指楚怀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
虎贲之士:指勇猛的士兵,虎贲是古代对勇士的称呼。
粟如丘山:形容粮食储备丰富,堆积如山。
常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地势险要。
宜阳:战国时期韩国的城市,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成皋:战国时期韩国的城市,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扞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楚国的重要关隘。
竟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黔中、巫郡: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和重庆市境内。
武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是秦国的重要关隘。
汉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战国时期是秦楚争夺的重要地区。
兰田: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战国时期是秦楚交战的地方。
卫、阳晋:古代地名,卫位于今河南省境内,阳晋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
泗上十二诸侯:指位于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战国时期这些小国依附于大国。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曾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武安君:苏秦的封号,因游说燕国成功而被封为武安君。
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的四肢和头部分别绑在五辆车上,然后驱车撕裂身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评注
张仪的这段游说辞,充分展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辩才和策略。他通过对比秦国的强大与楚国的弱小,试图说服楚王放弃与其他国家的合纵联盟,转而与秦国结盟。张仪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既有对秦国实力的夸大描述,也有对楚国现状的深刻分析。
首先,张仪通过描绘秦国的强大,强调秦国的地理优势、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他指出秦国拥有广袤的领土、强大的军队和丰富的粮食储备,法令严明,士兵乐于效死,将领智勇双全。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秦国的实力,也暗示了楚国与秦国对抗的困难。
其次,张仪通过对楚国与其他国家合纵联盟的分析,指出这种联盟的脆弱性和危险性。他认为,楚国与其他弱国联合对抗秦国,无异于驱赶羊群攻击猛虎,注定失败。他还指出,秦国一旦出兵,楚国将面临来自西、北两面的夹击,形势极为不利。
张仪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进一步强化他的论点。他提到楚国与秦国的多次交战,尤其是汉中之战和兰田之战,楚国均以失败告终。这些历史教训不仅揭示了楚国与秦国对抗的艰难,也暗示了楚国与其他国家联合的不可靠性。
最后,张仪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主张楚国与秦国结盟,通过互派太子为人质、联姻等方式,建立长期的友好关系。他认为,这种策略不仅能够避免战争,还能为楚国带来实际的利益。
总体而言,张仪的游说辞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辩才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激烈的竞争。他的言辞既有对秦国实力的夸大描述,也有对楚国现状的深刻分析,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这种游说方式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