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城浑出周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城浑出周-原文

城浑出周,三人偶行,南游于楚,至于新城。

城浑说其令曰:“郑、魏者,楚之耎国;而秦,楚之强敌也,郑、魏之弱,而楚以上梁应之;宜阳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围之。蒲反、平阳,相去百里,秦人一夜而袭之,安邑不知;新城、上梁相去五百里,秦人一夜而袭之,上梁亦不知也。今边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故楚王何不以新城为主郡也?边邑甚利之。新城公大说,乃为具驷马乘车五百金之楚。城浑得之,遂南交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城浑出周-译文

城浑离开周地,与三个人一起偶然同行,向南游历到楚国,到达了新城。

城浑对新城的县令说:“郑国和魏国,是楚国的弱国;而秦国,是楚国的强大敌人。郑国和魏国的弱小,楚国用上梁来应对;宜阳的广大,楚国用弱小的新城来包围。蒲反和平阳,相距百里,秦国人一夜之间就能袭击,安邑却不知道;新城和上梁相距五百里,秦国人一夜之间就能袭击,上梁也不知道。现在边境城邑所依赖的,不是江南的泗水。所以楚王为什么不把新城作为主要的郡呢?边境城邑会因此受益。新城的县令非常高兴,于是准备了四匹马拉的车和五百金送给楚国。城浑得到了这些,于是向南与楚国结交,楚王果然把新城作为主要的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城浑出周-注解

城浑:战国时期的人物,以智谋和外交才能著称。

周:指周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

楚: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新城:楚国的边境城市,地理位置重要,是楚国防御秦国的重要据点。

郑、魏: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家,郑国位于今天的河南中部,魏国位于今天的山西南部。

秦: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位于今天的陕西一带,后来统一了中国。

宜阳: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

蒲反、平阳:地名,蒲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平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

安邑: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是魏国的重要城市。

上梁: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是楚国的重要城市。

江南泗上:指长江以南和泗水以北的地区,是楚国的重要经济和文化区域。

主郡:指一个地区的主要行政中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

驷马乘车:古代的一种豪华马车,通常由四匹马牵引,象征着地位和财富。

五百金: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五百金表示大量的财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城浑出周-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城浑出使楚国,成功说服楚王将新城设为主郡的故事。城浑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战略眼光,分析了楚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秦国的对抗形势。他指出,郑、魏两国虽然是楚国的弱邻,但楚国却以上梁应对,而宜阳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楚国却以弱小的新城来防御。城浑进一步指出,蒲反、平阳与安邑之间的距离虽近,但秦人一夜之间就能袭击,而新城与上梁之间的距离虽远,秦人同样能在一夜之间袭击,上梁却毫无察觉。

城浑的分析揭示了楚国边境防御的薄弱之处,并提出了将新城设为主郡的建议。他认为,新城作为楚国的重要边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能够有效防御秦国的进攻。楚王采纳了城浑的建议,将新城设为主郡,这不仅加强了楚国的边境防御,也提升了新城的政治和军事地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城浑的智慧和谋略,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外交手段和战略分析,影响国家的决策和命运。同时,这段古文也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和战略布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竞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城浑的分析和建议,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谋略。文中通过对比郑、魏与秦国的关系,以及新城与上梁的防御形势,突出了新城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这种对比和论证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通过城浑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战国时期士人的作用和影响力,以及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略布局。这段古文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一-城浑出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