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原文

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

荆王大说,许救甚劝。

臧子忧而反。

其御曰:“索救而得,有忧色,何也?”

臧子曰:“宋小而齐大。

夫救于小宋而恶于大齐,此王之所忧也;

而荆王说甚,必以坚我。

我坚而齐弊,荆之利也。”

臧子乃归。

齐王果攻,拔宋五城,而荆王不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译文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遣臧子前往楚国请求救援。

楚王非常高兴,答应救援并且非常积极。

臧子却忧心忡忡地返回。

他的随从问道:“请求救援成功,却面带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臧子回答:“宋国小而齐国大。

救援小国宋国而得罪大国齐国,这是楚王所担忧的;

而楚王表现得非常高兴,必定是为了坚定我们的决心。

我们坚定而齐国疲惫,这对楚国有利。”

臧子于是返回。

齐王果然攻打宋国,攻占了宋国的五座城池,而楚王却没有前来救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注解

齐攻宋:指齐国对宋国发动军事进攻。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山东一带。宋国则是位于今河南一带的诸侯国。

臧子:宋国的使者,负责向荆国求援。臧子是宋国的贵族,代表宋国出使荆国。

荆王:荆国的君主。荆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湖北一带。荆王在此指楚王,楚国是荆国的别称。

御:指臧子的车夫或随从。御在古代指驾车的人,也泛指随从。

坚我:指荆王表面上答应救援宋国,实际上是为了让宋国坚持抵抗齐国,从而消耗齐国的力量。

齐弊:指齐国因长期战争而国力衰弱。弊意为疲敝、衰弱。

荆之利:指荆国通过让宋国坚持抵抗齐国,从而削弱齐国的力量,使荆国从中获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遣使者臧子向荆国求援的故事。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的时代,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常常采取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宋国作为一个小国,面对强大的齐国,不得不寻求外援。荆国作为另一个大国,虽然表面上答应救援,但实际上却有自己的算盘。这种外交上的尔虞我诈,正是战国时期各国关系的真实写照。

其次,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宋国虽然得到了荆国的口头支持,但最终荆国并未真正出兵救援,导致宋国失去了五座城池。这种结局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至上原则。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臧子的智慧和洞察力。臧子虽然表面上得到了荆王的支持,但他敏锐地察觉到荆王的真实意图,并预见到了荆国不会真正出兵救援。这种通过对话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富有戏剧性。

此外,这段文字还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策略。荆王表面上答应救援宋国,实际上是为了让宋国坚持抵抗齐国,从而消耗齐国的力量。这种策略不仅削弱了齐国,也为荆国赢得了时间和机会。这种外交上的权谋和算计,正是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斗争中常用的手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7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