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原文
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
外黄徐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能听臣乎?”
太子曰:“愿闻之。”
客曰:“固愿效之。今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而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则万世无魏。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
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
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利太子之战攻,而欲满其意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
太子上车请还。
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不如遂行。”
遂行。
与齐人战而死,卒不得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译文
魏国的太子亲自率领军队,经过宋国的外黄。
外黄的徐子说:“我有一个百战百胜的策略,太子愿意听我说吗?”
太子说:“我愿意听。”
徐子说:“我诚心愿意献上这个策略。现在太子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如果大胜并占领莒地,那么太子的财富也不会超过拥有魏国,而地位也不会比王更高。如果战斗不胜,那么魏国将永远失去。这就是我的百战百胜的策略。”
太子说:“好。我一定会听从你的建议,撤军回去。”
徐子说:“太子虽然想撤军,但恐怕已经不可能了。那些希望太子继续战斗并满足他们意愿的人很多,太子虽然想撤军,恐怕已经不可能了。”
太子上车请求撤军。
他的车夫说:“既然已经出发了再撤军,和战败一样,不如继续前进。”
于是太子继续前进。
最终与齐国人战斗而死,最终未能保住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注解
魏太子:指魏国的太子,即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宋外黄:宋国的一个地名,外黄是宋国的一个城邑。
徐子:外黄的一位智者或谋士,姓徐。
百战百胜之术:指一种能够确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策略或方法。
并莒:莒是齐国的一个城邑,并莒意指攻占莒地。
富不过有魏:即使取得胜利,财富也不会超过魏国现有的水平。
贵不益为王:即使取得胜利,地位也不会比现在作为太子更高。
万世无魏:如果战败,魏国将不复存在。
御:指太子的车夫或驾车的人。
与北同:北指败北,与北同意指与战败无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魏国太子在外黄遇到徐子,徐子提出了一种看似百战百胜的策略,但实际上是一种劝诫太子不要轻易发动战争的故事。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争频繁的社会背景。徐子的策略表面上是一种军事策略,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智慧,他通过分析战争的利弊,劝诫太子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徐子的言辞和太子的反应,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徐子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谋略,而太子的反应则显得犹豫不决,最终在车夫的劝说下选择了继续前行,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揭示了战争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徐子的策略虽然未能阻止太子的行动,但其背后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利弊,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决策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