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犀首伐黄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犀首伐黄-原文

犀首伐黄,过卫,使人谓卫君曰:“弊邑之师过大国之郊,曾无一介之使以存之乎?敢请其罪。

今黄城将下矣,已将移兵而造大国之城下。”

卫君惧,束组三百绲,黄金三百镒,以随使者。

南文子止之曰:“是胜黄城,必不敢来;不胜,亦不敢来。

是胜黄城,则功大名美,内临其伦。

夫在中者恶临,议其事。

蒙大名,挟成功,坐御以待中之议,犀首虽愚,必不为也。

是不胜黄城,破心而走,归,恐不免于罪矣!

彼安敢攻卫以重其不胜之罪哉?”

果胜黄城,帅师而归,遂不敢过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犀首伐黄-译文

犀首率军攻打黄城,途经卫国,派人去对卫君说:“我们国家的军队经过贵国的郊外,竟然没有一个使者来慰问我们吗?我冒昧地请问这是何罪。

现在黄城即将被攻下,我们准备转移兵力来攻打贵国的城下。”

卫君感到害怕,便准备了三百捆丝织品和三百镒黄金,随使者送去。

南文子劝阻他说:“如果他们攻下黄城,必定不敢来攻打我们;如果攻不下,也不敢来。

如果他们攻下黄城,那么他们的功绩和名声都会很大,内部也会有人嫉妒他们的成就。

那些在朝中的人会厌恶他们的成就,会议论这件事。

背负着大名,带着成功的荣耀,坐在那里等待朝中的议论,犀首虽然愚笨,也一定不会这样做。

如果他们攻不下黄城,他们会心灰意冷地逃走,回去后恐怕免不了受罚!

他们怎么敢攻打卫国来加重他们失败的罪责呢?”

果然,犀首攻下了黄城,率领军队回国,最终没有经过卫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犀首伐黄-注解

犀首: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名公孙衍,以智勇著称。

黄: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卫: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北部。

南文子:卫国的贤臣,以智慧和谋略闻名。

束组:古代的一种礼仪,用丝带捆扎礼物以示尊重。

绲:古代计量单位,用于丝织品。

镒:古代重量单位,约合20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犀首伐黄-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犀首伐黄时经过卫国,试图通过威胁手段迫使卫国屈服的故事。犀首派人向卫君传达信息,暗示若不表示臣服,将移兵攻打卫国。卫君因此感到恐惧,准备献上厚礼以求自保。然而,南文子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识破了犀首的虚张声势,并劝阻卫君不必过于担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犀首的行为体现了当时军事将领的强势和对外扩张的野心,而南文子的分析则展示了智谋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南文子通过逻辑推理,指出无论犀首是否成功攻下黄城,都不会轻易攻打卫国,从而避免了卫国的无谓损失。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对话生动,通过犀首的威胁和南文子的冷静分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犀首的言辞充满了威胁和傲慢,而南文子的回应则显得理性和克制,展现了智者的风范。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突出了南文子的智慧和卫君的软弱。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外交策略的珍贵资料。它揭示了当时各国在面对强敌时的不同应对方式,以及智谋在政治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南文子的分析不仅为卫国避免了可能的灾难,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类似外交危机的智慧借鉴。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犀首与南文子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军事策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智谋与勇气的颂扬。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犀首伐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7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