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梁王伐邯郸-原文
梁王伐邯郸,而征师于宋。
宋君使使者请于赵王曰:“夫梁兵劲而权重,今征师于弊邑,弊邑不从,则恐危社稷;若扶梁伐赵,以害赵国,则寡人不忍也。愿王之有以命弊邑。”
赵王曰:“然。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弱赵以强梁,宋必不利也,则吾何以告子而可乎?”
使者曰:“臣请受边城,徐其攻而留其日,以待下吏之有城而已。”
赵王曰:“善。”
宋人因遂举兵入赵境,而围一城焉。
梁王甚说,曰:“宋人助我攻矣。”
赵王亦说曰:“宋人止于此矣。”
故兵退难解,德施于梁而无怨于赵。
故名有所加而实有所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梁王伐邯郸-译文
梁王攻打邯郸,并向宋国征召军队。
宋国君主派遣使者向赵王请求说:“梁国的军队强大且权势重大,现在向我们这个小国征召军队,如果我们不服从,恐怕会危及国家;如果我们支持梁国攻打赵国,伤害赵国,那么我也不忍心。希望大王能给我们一些指示。”
赵王说:“是的。宋国的实力不如梁国,这一点我很清楚。削弱赵国以增强梁国,对宋国必然不利,那么我应该怎么告诉你才好呢?”
使者说:“我请求接受边境的城池,慢慢进攻并拖延时间,等待下面的官员有城池可以防守。”
赵王说:“好。”
宋国人于是率军进入赵国境内,并包围了一座城池。
梁王非常高兴,说:“宋国人帮助我进攻了。”
赵王也说:“宋国人就到此为止了。”
因此,军队撤退困难解除,恩德施加于梁国而没有对赵国产生怨恨。
所以名声有所增加,实际上也有所归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梁王伐邯郸-注解
梁王:指战国时期的魏国君主,魏国又称梁国,因其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宋君:指宋国的君主,宋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
赵王:指赵国的君主,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
社稷:古代指国家或政权,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合称社稷,象征国家的根本。
边城:指边境的城池,通常用于防御外敌。
德施:指施恩德,给予恩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梁王伐邯郸-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梁国)与赵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博弈。故事的核心在于宋国在魏国与赵国之间的巧妙周旋,展现了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生存智慧。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小国如宋国,夹在魏、赵等大国之间,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宋国使者对赵王的言辞,体现了小国在外交上的谨慎与机智。宋国既不愿得罪魏国,又不愿助魏攻赵,因此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接受边城,延缓进攻,以等待时机。这种策略既避免了直接对抗魏国,又未完全顺从魏国的要求,显示了宋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与智慧。
其次,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小国的生存困境与大国的博弈逻辑。魏国作为强国,试图通过征召宋国的军队来增强对赵国的压力;而赵国则通过外交手段,试图削弱魏国的攻势。宋国的介入,使得局势更加复杂,但也为赵国争取了时间与空间。最终,宋国的行动既满足了魏国的部分要求,又未对赵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体现了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心理与策略。宋国使者的言辞委婉而巧妙,既表达了宋国的困境,又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赵王的回应则显得深思熟虑,既理解宋国的处境,又未轻易让步。双方的对话充满了外交辞令的智慧与博弈的张力,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与军事事件,还揭示了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生存策略。宋国的行动虽然看似被动,但实际上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既维护了自身的利益,又未卷入大国的直接冲突。这种策略对于后世的外交与军事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与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