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秦攻卫之蒲-原文
秦攻卫之蒲,胡衍谓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为秦乎?以为魏乎?为魏则善,为秦则不赖矣。卫所以为卫者,以有蒲也。今蒲入于魏,卫必折于魏。魏亡西河之外,而弗能复取者,弱也。今并卫于魏,魏必强。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且秦王亦将观公之事。害秦以善魏,秦王必怨公。”
樗里疾曰:“奈何?”
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请为公入戒蒲守,以德卫君。”
樗里疾曰:“善。”
胡衍因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也,其言曰:‘吾必取蒲。’今臣能使释蒲勿攻。”
蒲守再拜,因效金三百镒焉,曰:“秦兵诚去,请厚子于卫君。”
胡衍取金于蒲,以自重于卫。
樗里子亦得三百金而归,又以德卫君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秦攻卫之蒲-译文
秦国攻打卫国的蒲地,胡衍对樗里疾说:“您攻打蒲地,是为了秦国呢?还是为了魏国呢?如果是为了魏国,那是好事;如果是为了秦国,那就不利了。卫国之所以能成为卫国,是因为有蒲地。现在蒲地如果落入魏国,卫国必定会屈服于魏国。魏国失去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却无法再夺回,这是因为魏国弱。现在如果把卫国并入魏国,魏国必定会强大。魏国强大的时候,西河之外必定会危险。而且秦王也会观察您的行为。损害秦国来帮助魏国,秦王必定会怨恨您。”
樗里疾说:“那该怎么办?”
胡衍说:“您放弃攻打蒲地,我请求为您去告诫蒲地的守将,以此来施恩于卫君。”
樗里疾说:“好。”
胡衍于是进入蒲地,对蒲地的守将说:“樗里子知道蒲地的困境,他说:‘我一定要夺取蒲地。’现在我能让他放弃攻打蒲地。”
蒲地的守将再三拜谢,并献上三百镒黄金,说:“如果秦军真的撤退,我请求在卫君面前为您美言。”
胡衍从蒲地取走了黄金,以此来在卫国提升自己的地位。
樗里子也得到了三百金而返回,同时也施恩于卫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秦攻卫之蒲-注解
蒲:蒲是卫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在战国时期,蒲是卫国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价值。
樗里疾:樗里疾是秦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以其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他在秦国的扩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衍:胡衍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谋士,以其外交策略和智慧闻名。他在这段对话中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技巧和战略眼光。
西河之外:西河之外指的是魏国西部的一片地区,位于黄河以西。这片地区在战国时期是魏国的重要领土,具有战略意义。
镒:镒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量单位,一镒约等于20两。在古代,镒常用于衡量贵重金属如金、银的重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秦攻卫之蒲-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秦国攻打卫国蒲城时,谋士胡衍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谋士的智慧。
首先,胡衍的言辞体现了高超的外交技巧。他通过分析秦、魏、卫三国的关系,指出攻取蒲城对秦国的利弊,成功说服樗里疾放弃攻打蒲城。胡衍的言辞不仅逻辑严密,而且抓住了樗里疾的心理,使其意识到攻蒲对秦国的不利。
其次,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蒲城作为卫国的重要城市,其归属直接影响到卫国的存亡。胡衍通过分析魏国的强弱,指出魏国一旦强大,将对秦国构成威胁。这种分析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战略博弈。
再次,胡衍的外交策略不仅化解了秦国的军事行动,还通过收取蒲城的贿赂,增强了自己在卫国的地位。这种以德服人的策略,不仅避免了战争,还为自己赢得了利益,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和谋略。
最后,这段古文还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文化。胡衍通过言辞和行动,成功说服了樗里疾和蒲城守将,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外交文化不仅体现在言辞的巧妙,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灵活应变。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胡衍的外交策略,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谋士的智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