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康王之时有雀生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康王之时有雀生-原文

宋康王之时,有雀生(鸟旗)于城之陬。

使史占之,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

康王大喜。

于是灭滕代薛,取淮北之地。

乃愈自信,欲霸之亟成,於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

曰:“威服天下鬼神。”

骂国老谏曰,为无颜之冠以示勇。

剖伛之背,锲朝涉之胫,而国人大骇。

齐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

王乃逃倪侯之馆,遂得而死。

见祥而不为祥,反为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康王之时有雀生-译文

在宋康王的时代,有一只鸟在城墙的角落生了一只小鸟(鸟旗)。

他让史官占卜,史官说:“小鸟生出大鸟,必定能称霸天下。”

康王非常高兴。

于是他灭了滕国,取代了薛国,占领了淮北的土地。

他更加自信,急于成就霸业,甚至射天打地,斩断社稷并焚烧它们。

他说:“我要用威力征服天下的鬼神。”

他辱骂国老和谏官,戴着无颜之冠来显示自己的勇敢。

他剖开驼背人的背,砍断早晨涉水人的腿,国人都非常害怕。

齐国听说后便来攻打他,百姓四散,城池失守。

康王逃到倪侯的馆舍,最终死在那里。

他看到了祥瑞却不把它当作祥瑞,反而招来了灾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康王之时有雀生-注解

宋康王:宋国的君主,名偃,谥号康王,是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

雀生(鸟旗):雀生指的是小鸟出生,鸟旗可能是指鸟形的旗帜,象征吉祥或权力。

陬:角落,边缘。

史:古代负责占卜和记录历史的官员。

滕:古代小国,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一带。

薛:古代小国,位于今山东省薛城区一带。

淮北:指淮河以北的地区。

射天笞地:古代的一种迷信行为,通过射箭和鞭打地面来显示权威或祈求神灵的保佑。

社稷:古代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合称社稷,代表国家。

国老:指国家中的老臣或有威望的长者。

无颜之冠:可能是指一种没有装饰的帽子,象征简朴或勇气。

剖伛之背:剖开驼背人的背部,可能是一种残酷的刑罚或迷信行为。

锲朝涉之胫:锲指刻划,朝涉可能是指早晨涉水,胫指小腿,这里可能是指一种残酷的刑罚。

倪侯:可能是指宋康王逃亡时投靠的诸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康王之时有雀生-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宋康王因迷信而导致的悲剧。故事从一只小鸟的出生开始,史官占卜后预言宋康王将霸天下,这激发了康王的野心和自信。然而,康王的自信逐渐演变为狂妄和残暴,他采取了一系列极端的行为,如射天笞地、斩社稷、焚灭象征国家的社稷,甚至对国老进行侮辱和残酷的刑罚。这些行为不仅没有带来祥瑞,反而导致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恐慌。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命和祥瑞的信仰,以及君主对权力的渴望和滥用。康王的行为违背了传统的道德和礼仪,他的残暴和迷信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警示后人,权力的滥用和迷信的盲目追求只会带来灾难。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康王的性格转变和国家的命运转折。故事中的象征手法,如小鸟的出生、射天笞地等,增强了文本的寓意和表现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故事不仅是对宋康王个人命运的记录,也是对古代政治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揭示了权力与道德、迷信与理性之间的冲突,对后世的政治治理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康王之时有雀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7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