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与楚为兄弟-原文
宋与楚为兄弟。
齐攻宋,楚王言救宋。
宋因卖楚重以求讲于齐,齐不听。
苏秦为宋谓齐相曰:“不如与之,以明宋之卖楚重于齐也。
楚怒,必绝于宋而事齐,齐、楚合,则攻宋易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与楚为兄弟-译文
宋国和楚国是兄弟国家。
齐国攻打宋国,楚王表示要救援宋国。
宋国因此出卖楚国的重视以寻求与齐国讲和,但齐国不接受。
苏秦为宋国对齐国的宰相说:“不如接受宋国的请求,以此表明宋国对楚国的重视超过了对齐国。
楚国一旦愤怒,必定会与宋国断绝关系而转向齐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攻打宋国就变得容易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与楚为兄弟-注解
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是周朝的重要封国之一。
楚:春秋时期的强大诸侯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
齐: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以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著称。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合纵连横的策略闻名。
卖楚重:指宋国利用楚国的重视或依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里指宋国试图通过楚国的重视来与齐国讲和。
讲:指谈判、讲和,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宋与楚为兄弟-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宋国与楚国本为兄弟之国,但在齐国攻打宋国时,楚国表示要救援宋国。然而,宋国却试图利用楚国的重视来与齐国讲和,这一行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外交策略的复杂性。
苏秦作为著名的纵横家,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外交策略。他建议齐国接受宋国的讲和请求,以此向楚国表明宋国已经背叛了楚国,转而依赖齐国。这样一来,楚国必然会愤怒并断绝与宋国的关系,转而与齐国结盟。齐楚两国一旦联合,攻打宋国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苏秦的外交智慧,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外交策略的复杂性。宋国的背叛行为反映了当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盟友的现实,而苏秦的策略则体现了纵横家们在外交上的高超技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思想,各国通过结盟、背叛、谈判等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这种外交策略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关系,也对后世的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交策略的运用。苏秦的言辞逻辑严密,策略巧妙,充分展现了纵横家的智慧和辩才。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