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智伯欲伐卫-原文
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白璧一。
卫君大悦。
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
卫君曰:“大国大欢,而子有忧色何?”
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
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
君其图之。”
卫君以其言告边境。
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智伯欲伐卫-译文
智伯想要攻打卫国,于是送给卫国君主四百匹野马和一块白璧。
卫国君主非常高兴。
所有的大臣都来祝贺,只有南文子面带忧虑。
卫国君主说:“大国如此高兴,而你却面带忧虑,这是为什么?”
南文子回答说:“没有功劳却得到赏赐,没有努力却得到礼物,这是不能不仔细考虑的。
四百匹野马和一块白璧,这是小国送给大国的礼物,而大国却送给我们。
君主您应该好好考虑一下。”
卫国君主将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的守卫。
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但到了边境就返回了,说:“卫国有贤人,已经预先知道了我的计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智伯欲伐卫-注解
智伯: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名荀瑶,智氏家族的首领,以智谋著称。
卫君:指卫国国君,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野马四百:野马指未经驯化的马,四百匹野马是珍贵的礼物,象征财富和军事力量。
白璧一:白璧是一种珍贵的玉器,象征高贵和纯洁,常用于礼仪和外交场合。
南文子:卫国的贤臣,以智慧和远见著称。
无功之赏:指没有功劳却得到赏赐,暗含不寻常的意图。
无力之礼:指超出常规的礼节,可能隐藏着某种阴谋。
边境:指卫国的边界地区,是国防的重要区域。
贤人:指有智慧和远见的人,能够预见未来的危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智伯欲伐卫-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智伯欲伐卫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智慧与谋略。智伯通过赠送珍贵的礼物(野马和白璧)来麻痹卫国,试图掩盖其侵略意图。然而,卫国的贤臣南文子通过敏锐的洞察力,识破了智伯的阴谋,提醒卫君警惕。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礼’与‘谋’的关系。‘礼’不仅是礼仪和外交手段,也可能成为隐藏阴谋的工具。南文子的智慧在于他能够透过表面的礼节,看到背后的危险,体现了‘明察秋毫’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张力。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南文子的冷静与卫君的轻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智伯的阴谋与南文子的洞察力构成了故事的核心冲突,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大国对小国的压迫与侵略,以及小国如何通过智慧和谋略自保,是这一时期历史的缩影。南文子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贤臣’的理想,他们以智慧和忠诚为国家服务,成为历史的典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则生动的历史故事,更是对智慧与谋略的深刻探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