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嗣君病-原文
卫嗣君病。
富术谓殷顺且曰:“子听吾言也以说君,勿益损也,君必善子。
人生之所行,与死之心异。
始君之所行于世者,食高丽也;所用者,绁错、挐薄也。
群臣尽以为君轻国而好高丽,必无与君言国事者。
子谓君:‘君之所行天下者甚谬。绁错主断于国,而挐薄辅之,自今以往者,公孙氏必不血食矣。’”
君曰:“善。”与之相印,曰:“我死,子制之。”
嗣君死,殷顺且以君令相公期。
绁错、挐薄之族皆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嗣君病-译文
卫国的嗣君生病了。
富术对殷顺且说:“你听我的话去劝说君主,不要增加或减少内容,君主一定会善待你。
人活着时的行为,与临死时的心态是不同的。
最初君主在世上的行为,是追求高丽的美味;他所任用的人,是绁错和挐薄。
群臣都认为君主轻视国家而喜好高丽的美味,一定没有人愿意与君主谈论国家大事。
你对君主说:‘君主在天下所做的事情非常荒谬。绁错在国内独断专行,而挐薄辅佐他,从今以后,公孙氏的后代必定无法再享受祭祀了。’”
君主说:“好。”并给了他相印,说:“我死后,你来掌管。”
嗣君去世后,殷顺且按照君主的命令辅佐公期。
绁错和挐薄的家族都被驱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嗣君病-注解
卫嗣君:卫国的一位君主,具体历史背景不详,但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在位时存在一些问题。
富术:文中的人物,可能是卫嗣君的臣子或顾问,具体身份不详。
殷顺且:文中的人物,可能是卫嗣君的臣子或顾问,具体身份不详。
食高丽:指卫嗣君在治国时过于追求奢华享乐,忽视了国家的治理。
绁错、挐薄:文中提到的两位大臣,可能是卫嗣君的重臣,但他们的行为导致了国家的不稳定。
公孙氏:指卫国的公孙家族,可能是卫国的贵族或王室成员。
血食:古代祭祀时用牲血祭祀祖先,此处指公孙氏将无法继续祭祀祖先,意味着家族的衰落。
相印:指授予官职或权力的象征,通常是一种印信。
公期:文中的人物,可能是卫嗣君的继任者或重要大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嗣君病-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中的《卫策》,讲述了卫嗣君在位时因追求奢华享乐而忽视国家治理,导致国家陷入危机的故事。富术和殷顺且作为臣子,试图通过劝谏来改变卫嗣君的行为,最终在卫嗣君去世后,殷顺且通过掌握权力,驱逐了绁错和挐薄等导致国家衰败的臣子。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君主的行为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而臣子的忠诚与智慧则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文中提到的‘食高丽’象征着君主对奢靡生活的追求,而‘绁错、挐薄’则代表了那些只顾私利、忽视国家利益的臣子。殷顺且的劝谏和行动则体现了臣子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责任感。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卫嗣君的昏庸、富术的智慧、殷顺且的果断,都在短短几句话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殷顺且对卫嗣君的劝谏,既直接又富有策略性,显示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与胆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现象。卫嗣君的昏庸和绁错、挐薄的专权,导致了国家的衰败,而殷顺且的行动则象征着一种拨乱反正的力量。这种历史现象在战国时期并不罕见,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治理的普遍问题。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生态和权力斗争,同时也展现了士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与担当。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后人要警惕权力腐败,重视国家的治理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