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原文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
乃请以左氏。
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赎一胥靡,无乃不可乎?”
君曰:“治无小,乱无大。教化喻于民,三百之城,足以为治;民无廉耻,虽有十左氏,将何以用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译文
在卫嗣君的时代,有一个叫胥靡的人逃到了魏国,卫国用一百金来赎他,但魏国不同意。
于是卫国请求用左氏这个地方来交换。
群臣劝谏说:“用一百金的土地来赎一个胥靡,这恐怕不合适吧?”
卫嗣君说:“治理国家没有小事,混乱没有大事。通过教化来引导民众,即使是三百户的小城,也足以治理好;如果民众没有廉耻之心,即使有十个左氏这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注解
卫嗣君:战国时期卫国的君主,名不详,嗣君是其谥号。
胥靡:古代对逃亡的奴隶或罪犯的称呼。
魏: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山西、河南一带。
左氏:指左氏城,卫国的一个城邑。
百金:古代货币单位,一百金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教化:指通过教育、感化等手段使民众遵循道德规范。
廉耻:指人的道德观念,廉指廉洁,耻指羞耻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卫策》,讲述了卫嗣君在处理逃亡奴隶问题时的决策过程。卫嗣君面对胥靡逃亡到魏国的情况,决定用百金赎人,但魏国不接受金钱,要求以左氏城作为交换。群臣对此表示反对,认为用一座城池去赎一个奴隶不值得。然而,卫嗣君却提出了‘治无小,乱无大’的观点,强调治理国家不应忽视任何小事,因为小事可能引发大乱。
卫嗣君的决策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即重视教化民众,认为通过教化可以使民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他认为,即使只有三百人的小城,只要民众有廉耻之心,就能实现良好的治理;反之,如果民众没有廉耻之心,即使有十座左氏城,也无法实现有效的治理。
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君主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智慧和远见。卫嗣君的观点不仅体现了对民众教化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深刻理解。他的决策虽然看似不合常理,但实际上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强调了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以德治国’的理念。同时,它也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以及君主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权衡和决策过程。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卫嗣君与群臣之间的思想交锋,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对比群臣的短视和卫嗣君的远见,突出了卫嗣君的智慧和治国才能。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示了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