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使客事魏-原文
卫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见。
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
梧下先生曰:“诺。”
乃见魏王曰:“臣闻秦出兵,未知其所之。秦、魏交而不修之日久矣。愿王博事秦,无有佗计。”
魏王曰:“诺。”
客趋出,至郎门而反曰:“臣恐王事秦之晚。”
王曰:“何也?”
先生曰:”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今王缓于事己者,安能急于事人。”
“奚以知之?”
“卫客曰:事王三年不得见。臣以是知王缓也。”
魏王趋见卫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使客事魏-译文
卫国派遣使者到魏国办事,但三年都未能见到魏王。
卫国的使者对此感到忧虑,于是去见了梧下先生,并许诺给他一百金。
梧下先生说:“好的。”
于是他去见魏王,说:“我听说秦国出兵了,但不知道他们要去哪里。秦国和魏国的交往已经很久没有修好了。希望大王能够广泛地与秦国交往,不要有其他打算。”
魏王说:“好的。”
使者快步走出,到了郎门又返回来说:“我担心大王与秦国交往得太晚了。”
魏王问:“为什么?”
梧下先生说:“人们对于自己的事情往往过于急切,而对于别人的事情则过于缓慢。现在大王对于自己的事情都这么缓慢,怎么能急于处理别人的事情呢?”
魏王问:“你怎么知道的?”
梧下先生说:“卫国的使者说,他侍奉大王三年都未能见到您。我因此知道大王是缓慢的。”
魏王于是赶紧去见卫国的使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使客事魏-注解
卫使客事魏:卫国派遣使者到魏国进行外交事务。
梧下先生:可能是指一位居住在梧树下的智者或隐士,具体身份不详。
百金:古代货币单位,表示大量财富。
秦出兵:秦国出兵,可能指秦国对外扩张的军事行动。
秦、魏交而不修之日久矣:秦国和魏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长期没有得到改善。
博事秦:广泛地与秦国进行外交交往。
佗计:其他计策或方法。
郎门:古代宫殿或官府的大门。
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指人们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过于急躁,而在处理他人的事情时则过于缓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使客事魏-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卫使客与梧下先生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外交策略和人际交往的智慧。卫使客在魏国三年未能见到魏王,显示出魏王对外交事务的忽视或拖延。梧下先生通过巧妙的言辞,揭示了魏王在处理自己事务和他人事务上的不同态度,从而促使魏王改变态度,迅速接见卫使客。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外交礼仪和策略。在古代,使者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的重视程度。梧下先生的智慧在于他能够洞察魏王的心理,通过指出魏王在处理自己事务和他人事务上的差异,巧妙地促使魏王改变态度。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对话生动,通过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梧下先生的言辞既含蓄又直接,既表达了对魏王的批评,又巧妙地提出了建议,显示了古代智者的语言艺术。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外交实践和智慧,对于研究古代外交策略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展示了古代智者在政治和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智慧和言辞影响君主的决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是研究古代中国外交和人际交往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