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人迎新妇-原文
卫人迎新妇,
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
御曰:“借之。”
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
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
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
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人迎新妇-译文
卫国人迎接新媳妇,
新媳妇上车后,问:“这匹骖马是谁的马?”
驾车的人回答:“是借来的。”
新媳妇对仆人说:“轻轻拍打骖马,不要鞭打它。”
车子到了门口,新媳妇扶着下车,告诉送她的母亲:“把灶火灭了,不然会失火。”
进了屋子看到臼,说:“把它移到窗户下面,免得妨碍来往的人。”
主人听了都笑了。
这三句话都是重要的话,但之所以会被人笑,是因为说话的时机不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人迎新妇-注解
骖马:古代驾车时,位于车辕两侧的马,通常由两匹骖马和一匹服马组成。骖马负责拉车,服马则负责控制方向。
御:指驾车的人,即车夫。
拊骖:轻轻拍打骖马,表示安抚或提醒。
笞服:用鞭子抽打服马,使其听从指挥。
灭灶:熄灭灶火,防止火灾发生。
臼:古代用来舂米的器具,通常由石头或木头制成。
牖:窗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宋卫-卫人迎新妇-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齐策》,讲述了一位新妇在婚礼当天的言行。新妇在车上询问骖马的归属,并嘱咐车夫不要鞭打服马,表现出她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动物的关怀。到了家门口,她又提醒送亲的母亲熄灭灶火,以防火灾,显示出她的细心和责任感。进入室内后,她看到臼,建议将其移到窗下,以免妨碍行人,体现了她的周到和体贴。
然而,尽管新妇的言行都是出于好意,却因为时机不当而遭到主人的嘲笑。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行为的严格规范,尤其是在婚礼这样的重要场合,新妇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仪,否则会被视为失礼。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新妇的言行虽然合理,但因为不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反而成为笑柄。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即女性应当温顺、谦逊,不应在公共场合过多表现自己的意见。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新妇的形象。她的言行虽然细致周到,但因为时机不当而显得不合时宜,这种反差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讽刺意味。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婚礼习俗和社会规范的窗口。通过新妇的言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她们在重要场合中所面临的约束和挑战。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