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犀首立五王-原文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
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主,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中山闻之,大恐。
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
中山之君遣之齐。
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田婴曰:“奈何?”
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亡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
田婴曰:“诺。”
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五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田婴不听。
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
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之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
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犀首立五王-译文
犀首立了五个王,而中山国最后才被立为王。
齐国对赵国和魏国说:“我羞于与中山国一起称王,愿意与大国一起讨伐它,废除它的王位。”
中山国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害怕。
中山国的君主召见张登,告诉他说:“我即将称王,齐国对赵国和魏国说,羞于与我一起称王,想要讨伐我。我担心国家会灭亡,不再追求王位。除了你,没有人能救我。”
张登回答说:“君主为臣子准备了许多车马和重礼,臣请求去见田婴。”
中山国的君主派他去齐国。
张登见到田婴,说:“我听说您想要废除中山国的王位,准备与赵国和魏国一起讨伐它,这是错误的。以中山国的小国地位,三国一起讨伐它,中山国即使被废除王位,也会听从。而且中山国害怕,一定会为赵国和魏国废除王位而依附它们。这是您为赵国和魏国驱赶羊群,对齐国没有好处。不如让中山国废除王位而依附齐国。”
田婴说:“那该怎么办?”
张登说:“现在您召见中山国,与它相遇并答应它称王,中山国一定会高兴而与赵国和魏国断绝关系。赵国和魏国会愤怒而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危急而为难君主废除王位,那么中山国一定会害怕,为君主废除王位而依附齐国。他们担心国家灭亡,这是您废除他们的王位而灭亡他们的国家,比驱赶羊群给赵国和魏国要好。”
田婴说:“好。”
张丑说:“不行。我听说,有相同欲望的人会互相憎恨,有相同忧虑的人会互相亲近。现在五国一起称王,负海国没有参与。这是因为他们都想称王,而忧虑在于负海国。现在召见中山国,与它相遇并答应它称王,这是夺取五国而增加负海国的力量。导致中山国而堵塞四国,四国会寒心,一定会先与中山国称王而亲近它。这是您亲近中山国而失去四国。而且张登这个人,善于用微妙的计策推荐中山国的君主很久了,难以相信他会带来利益。”
田婴不听。
果然召见中山国的君主并答应它称王。
张登于是对赵国和魏国说:“齐国想要讨伐河东。怎么知道呢?齐国羞于与中山国一起称王,现在召见中山国,与它相遇并答应它称王,这是想要利用它的兵力。不如让大国先与中山国称王,以阻止它的相遇。”
赵国和魏国答应了,果然与中山国称王并亲近它。
中山国果然与齐国断绝关系而依附赵国和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犀首立五王-注解
犀首: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公孙衍的称号,因其勇猛如犀牛而得名。
五王:指战国时期五个国家的君主,具体国家不详,但通常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中的五个。
中山: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后被赵国所灭。
张登:中山国的臣子,以智谋著称。
田婴:齐国的重要政治人物,曾任齐国的相国。
张丑:齐国的臣子,以直言敢谏著称。
负海:指齐国,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大海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犀首立五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中山国在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齐国的反应。中山国虽小,但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巧妙地利用了大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张登的智谋,成功地避免了被齐国和赵、魏联合讨伐的命运。
首先,文中展现了战国时期小国的生存智慧。中山国虽小,但其君主和张登都深谙外交之道。面对齐国的威胁,中山国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通过张登的外交手段,成功地挑拨了齐国与赵、魏的关系,最终使中山国得以保全。
其次,文中揭示了战国时期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齐国原本打算联合赵、魏讨伐中山国,但在张登的劝说下,田婴改变了策略,试图通过拉拢中山国来削弱赵、魏的势力。然而,张丑的反对意见揭示了这种策略的潜在风险,即可能会失去其他大国的支持。
最后,文中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重要性。张登作为中山国的谋士,凭借其智慧和口才,成功地改变了齐国的策略,使中山国得以保全。而张丑作为齐国的谋士,虽然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未能改变田婴的决定,最终导致齐国失去了赵、魏的支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小国的生存智慧和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还体现了谋士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