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原文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

武安君曰:“不可。”

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尅,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餽,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

陵战失利,亡五校。

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

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畏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礼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

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齕代王陵伐赵。

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

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如何?”

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武安君顿首曰:“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贤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严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

王不答而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译文

昭王已经让百姓休养生息,整顿了军队,又想攻打赵国。

武安君说:“不可以。”

昭王说:“前年国家空虚,百姓饥饿,你不考虑百姓的力量,要求增加军粮去灭赵。现在我让百姓休养生息,培养士兵,积蓄粮食,军队的俸禄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而你却说‘不可以’,这是什么道理?”

武安君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国的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互相宴请,饮食铺张,耗费了他们的财富;赵国的死者无人收殓,伤者无人医治,百姓哭泣哀悼,共同努力,耕田劳作,以增加财富。现在大王发兵,虽然比以前多了一倍,但我估计赵国的守备也增加了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晚退,言辞谦卑,重金贿赂,四面结亲,与燕、魏结盟,与齐、楚交好,积虑同心,防备秦国。他们国内充实,外交成功。现在这个时机,赵国不可攻打。”

昭王说:“我已经发兵了。”于是派五校大夫王陵率军攻打赵国。

王陵战败,损失了五校人马。

昭王想派武安君去,武安君称病不去。

昭王于是派应侯去见武安君,责备他说:“楚国,地方五千里,持戟的士兵有百万。你以前率领数万军队进入楚国,攻下鄢、郢,焚烧了他们的宗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迁而不敢西向。韩、魏两国联合,兴兵甚众,你所率领的军队不到他们的一半,却在伊阙与他们交战,大破两国军队,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因此至今称臣于秦国。这是你的功劳,天下无人不知。现在赵国士兵死于长平的已有十七、八,国家虚弱,所以我大发军队,人数是赵国的几倍,希望你能率领军队,一定要灭掉赵国。你曾经以少胜多,取胜如神,何况现在是以强击弱,以众击寡呢?”

武安君说:“那时楚王依仗国家强大,不关心政事,群臣互相嫉妒功劳,谄媚之人当权,良臣被排斥,百姓离心,城池不修,既没有忠臣,也没有守备。所以我能够引兵深入,攻占许多城邑,焚烧桥梁和船只,专心掠夺郊野,以补充军粮。那时,秦国的士兵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同,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都顾念自己的家,各有散心,没有斗志。所以我能够成功。伊阙之战,韩国孤立,不愿先用自己的军队。魏国依仗韩国的精锐,想推韩国为前锋。两军争利的力量不同,所以我能够设下疑兵,等待韩军布阵,集中精锐,出其不意地攻击魏军。魏军败后,韩军自溃,我乘胜追击,因此能够立功。这都是根据形势,自然之理,哪里有什么神奇之处!现在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却没有乘胜追击,反而畏惧而放过他们,让他们耕种以增加积蓄,养育孤儿和幼童,以增加人口,整顿兵甲以增强力量,增修城池以加强防御。君主降低身份以礼待臣子,臣子推让礼节以礼待死士。至于平原君等人,都让妻妾在军队中缝补衣物。臣民一心,上下同力,就像勾践被困在会稽时一样。如果现在去攻打赵国,赵国必定固守,挑动他们出战,他们必定不肯出来。围攻他们的国都,必定不能攻克。攻打他们的城池,必定不能攻下。掠夺他们的郊野,必定一无所获。出兵无功,诸侯生心,外援必至。我只看到害处,看不到好处。而且我病了,不能去。”

应侯惭愧地退下,将武安君的话告诉了昭王。

昭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赵吗?”于是又增发军队,派王齕代替王陵攻打赵国。

围困邯郸八、九个月,死伤者众多,但未能攻下。

赵王派出轻锐部队袭击秦军后方,秦军多次失利。

武安君说:“不听我的计策,现在结果如何?”

昭王听说后大怒,于是去见武安君,强迫他起来,说:“你虽然有病,勉强为我躺着指挥军队。如果有功,我的愿望,将重重赏赐你。如果你不去,我会恨你。”

武安君叩首说:“我知道即使出征无功,也能免于罪责。即使不出征无罪,也难免被诛杀。但我只希望大王采纳我的愚计,放过赵国,休养生息,等待诸侯的变化。安抚他们的恐惧,讨伐他们的骄慢,诛灭无道之人,以号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国为先呢?这就是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大王如果不采纳我的愚计,一定要在赵国快意,以致我获罪,这也是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胜一臣的威严,哪里比得上胜天下的威大呢?我听说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我宁愿伏受重诛而死,也不愿成为辱军之将。希望大王明察。”

昭王没有回答,离开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注解

昭王:指秦昭襄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以扩张领土和加强中央集权著称。

武安君:即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和战术高明闻名,被封为武安君。

长平之事:指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的大战,秦军大胜,赵军惨败。

五校大夫:秦国的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应侯:指范雎,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被封为应侯。

伊阙之战:指公元前293年秦与韩、魏在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的战役,秦军大胜。

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以卧薪尝胆、最终复仇灭吴的故事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评注

本文通过秦昭襄王与武安君白起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秦国对外扩张的野心与内部将领的谨慎态度。昭王在国力恢复后,急于再次伐赵,而白起则基于对赵国现状的深刻分析,认为此时伐赵并非良机。白起的分析不仅基于军事角度,还涉及赵国的内政外交、民心士气等多方面因素,体现了其作为一代名将的深谋远虑。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秦国通过军事扩张逐步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白起对赵国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内政的稳定、外交的灵活、民心的凝聚以及军事的准备。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国家的强弱与战争的胜负。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简洁有力,逻辑严密。白起的言辞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有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更有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展现了其作为军事家的智慧与远见。昭王的急躁与白起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君臣之间的意见分歧与权力博弈。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军事行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政治生态。白起对赵国的分析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即在军事行动中,不仅要考虑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要关注敌国的内政外交、民心士气等综合因素。这种全面分析的思维方式对后世军事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本文还体现了战国时期忠臣与明君之间的复杂关系。白起虽为秦国名将,但在关键时刻敢于直言进谏,甚至不惜以病推辞,体现了其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战争的谨慎态度。而昭王虽急于扩张,但在白起的劝谏下也有所反思,展现了其作为君主的开明与对臣子的尊重。这种君臣之间的互动为后世提供了如何处理权力与智慧、野心与谨慎之间关系的范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7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