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司马憙使赵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司马憙使赵-原文

司马憙使赵,为己求相中山。

公孙弘阴知之。

中山君出,司马憙御,公孙弘参乘。

弘曰:“为人臣,招大国之威,以为己求相,于君何如?”

君曰:“吾食其肉,不以分人。”

司马憙顿首于轼曰:“臣自知死至矣!”

君曰:“何也?”

“臣抵罪。”

君曰:“行,吾知之矣。”

居顷之,赵使来,为司马憙求相。

中山君大疑公孙弘,公孙弘走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司马憙使赵-译文

司马憙出使赵国,为自己谋求中山国的相位。

公孙弘暗中知道了这件事。

中山君外出时,司马憙驾车,公孙弘作为随从。

公孙弘说:“作为臣子,借助大国的威势,为自己谋求相位,您怎么看?”

中山君说:“我吃他的肉,也不会分给别人。”

司马憙在车轼上叩头说:“我知道自己死期到了!”

中山君问:“为什么?”

司马憙回答:“我犯了罪。”

中山君说:“好吧,我知道了。”

不久之后,赵国的使者来到中山国,为司马憙请求相位。

中山君对公孙弘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公孙弘于是逃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司马憙使赵-注解

司马憙: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官员,此处指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为自己谋求相位。

赵:战国时期的赵国,是中山国的邻国,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公孙弘:中山国的官员,此处表现为对司马憙行为的知情者和反对者。

中山君:中山国的君主,对司马憙的行为持有严厉的态度。

御:驾车,此处指司马憙为中山君驾车。

参乘:古代乘车时,坐在车右的人,此处指公孙弘与中山君同车。

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极度的尊敬或恳求。

抵罪:承认罪行,接受惩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司马憙使赵-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通过司马憙与公孙弘的互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司马憙试图利用赵国的力量来提升自己在中山国的地位,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对君主权威的挑战。公孙弘作为知情者,通过巧妙的提问,揭示了司马憙的野心,使得中山君对司马憙的行为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内部权力斗争。司马憙的行为体现了当时士人阶层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而公孙弘的揭露则显示了忠诚与权谋之间的较量。中山君的反应则体现了君主对于臣下忠诚度的重视和对背叛行为的严厉态度。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司马憙的顿首和自知死至的绝望,公孙弘的机智和中山君的严厉,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种对话体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忠诚与背叛的看法。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总之,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司马憙使赵》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7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