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乐羊为魏将-原文
乐羊为魏将,攻中山。
其子时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于乐羊。
乐羊食之。
古今称之: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乐羊为魏将-译文
乐羊是魏国的将领,率军攻打中山国。
他的儿子当时在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将他的儿子烹煮,做成羹汤送给乐羊。
乐羊吃下了这碗羹汤。
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乐羊:他吃下儿子的肉羹以表明自己的忠诚,明确表示为了法律可以牺牲亲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乐羊为魏将-注解
乐羊: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以忠诚和勇敢著称。
中山: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
中山君:中山国的君主,以残忍和无情著称。
羹:一种浓汤,通常由肉类和蔬菜煮成。
自信:在这里指乐羊对自己的忠诚和信念坚定不移。
明害父以求法:指乐羊为了维护法律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乐羊为魏将-评注
这段古文讲述了乐羊在攻打中山国时,其子被中山君烹杀并做成羹汤送给乐羊的故事。乐羊在明知羹汤是自己儿子的肉的情况下,仍然选择食用,以此表达对魏国的忠诚和对法律的尊重。这一行为在古今都被称颂,体现了乐羊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德。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即忠诚和正义高于个人情感。乐羊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忠诚和正义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简洁明了,通过一个极端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乐羊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比乐羊的内心挣扎和最终的选择,突出了他的忠诚和坚定。这种叙事手法在古文中较为常见,能够有效地传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故事不仅是对乐羊个人的赞颂,也是对战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反映。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在极端情况下的道德选择。这种历史背景下的道德困境,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极端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忠诚和正义在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乐羊个人的赞颂,也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反映。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