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中山君飨都士-原文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
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中山君飨都士-译文
中山君宴请都城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
羊羹没有分给司马子期,他因此愤怒地逃到楚国,劝说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因此逃亡。
有两个人拿着戈跟随在中山君后面,中山君回头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曾经饿得快要死了,您曾经用一壶食物救了他。我们的父亲临死前说:‘如果中山国有难,你们一定要为中山君而死。’所以我们来为您而死。”
中山君感慨地仰天长叹道:“给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在别人困难时给予;怨恨不在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到人心。我因为一杯羊羹失去了国家,却因为一壶食物得到了两位忠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中山君飨都士-注解
中山君: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君主,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
飨都士:飨,宴请;都士,指都城中的士人。这里指中山君宴请都城中的士人。
司马子期: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员,曾任司马一职。
羊羹:古代的一种美食,用羊肉煮成的浓汤。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楚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
挈戈:挈,携带;戈,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指携带兵器。
壶飡:壶,古代盛食物的器具;飡,同‘餐’,指食物。这里指中山君曾经给予的食物。
喟然:叹息的样子。
当厄:厄,困境。这里指在困境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中山君飨都士-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中山策》,讲述了中山君因一碗羊羹而失去国家,又因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忠士的故事。故事通过对比中山君对待司马子期和两位忠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施恩不图报’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
首先,故事中的‘羊羹不遍’反映了中山君在宴请士人时的疏忽,导致司马子期因未分到羊羹而心生怨恨,最终导致中山国的灭亡。这一情节揭示了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脆弱,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其次,故事中的两位忠士因中山君曾经给予的一壶食物而誓死追随,体现了中国古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感恩。
最后,中山君的喟然叹息‘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表达了他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反思,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恩怨和忠诚,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