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中山与燕赵为王-原文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
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
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今齐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
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中山与燕赵为王-译文
中山国与燕国、赵国共同称王,齐国关闭边境,不与中山国的使者往来,齐国说:“我们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中山国只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小国,怎么能与我们齐名呢?”齐国打算割让平邑来贿赂燕国和赵国,出兵攻打中山国。
蓝诸君对此感到担忧。张登对蓝诸君说:“您为什么对齐国感到担忧呢?”蓝诸君说:“齐国强大,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他们羞于与中山国齐名,不惜割地贿赂燕国和赵国,出兵攻打中山国。燕国和赵国贪图地位和土地,我担心他们不会支持我们。最坏的情况是国家危亡,次之则是王位被废,我怎么能不担忧呢?”张登说:“请让我去让燕国和赵国坚定地支持中山国,帮助中山国巩固王位,事情就能解决。您愿意这样做吗?”蓝诸君说:“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张登说:“请让我以您为齐王,我来试着说服您。如果可以,我们就这么做。”蓝诸君说:“我愿意听您的说法。”
张登说:“齐王之所以不惜割地贿赂燕国和赵国,出兵攻打中山国,实际上是想废掉中山国的王位。齐王说:‘是的。’那么齐王的做法既耗费资源又危险。割地贿赂燕国和赵国,这是在增强敌人的力量;出兵攻打中山国,这是首当其冲的困难。齐王做这两件事,未必能达到废掉中山国的目的。如果齐王采用我的策略,既不用割地,也不用出兵,中山国的王位就可以被废掉。齐王一定会问:‘你的策略是什么?’”蓝诸君说:“那么你的策略是什么呢?”张登说:“齐王可以派遣重要的使者,去告诉中山国的君主:‘我之所以关闭边境,不与中山国的使者往来,是因为中山国独自与燕国、赵国称王,而我却没有参与其中,所以我才这样做。如果中山国的君主愿意亲自来见我,我也愿意支持您。’中山国担心燕国和赵国不会支持自己,现在齐国说‘愿意支持中山国的王位’,中山国一定会离开燕国和赵国,来与齐王见面。燕国和赵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会愤怒地与中山国断绝关系,齐王也断绝与中山国的关系,这样中山国就会孤立无援,孤立无援的中山国怎么可能不被废掉呢?用这个说法去说服齐王,齐王会听吗?”蓝诸君说:“这样的话,齐王一定会听,这正是废掉中山国的方法,为什么还要保留中山国呢?”张登说:“这正是齐王保留中山国的原因。齐国用这个说法来告诉燕国和赵国,但并不真的去中山国,以此来加深与燕国和赵国的关系。燕国和赵国一定会说:‘齐国想割让平邑来贿赂我们,并不是真的想废掉中山国的王位,只是想让我们与中山国疏远,而齐国自己亲近中山国。’即使齐国割让一百个平邑,燕国和赵国也不会接受。”蓝诸君说:“好。”
于是派遣张登前往齐国,果然用这个说法说服了齐王。中山国因此告诉燕国和赵国,不再与他们往来,燕国和赵国果然都支持中山国,帮助中山国巩固了王位。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中山与燕赵为王-注解
中山:古代中国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战国时期常被大国如齐、燕、赵等国争夺。
燕、赵:战国时期的两个主要国家,燕国位于今天的北京及周边地区,赵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东部。
齐: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以经济和文化繁荣著称。
万乘之国:古代对大国的一种称呼,’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战车,象征着国家的强大和军事力量。
千乘之国:相对于’万乘之国’,指的是规模较小的国家,’千乘’表示拥有千辆战车。
张登:战国时期的外交家和谋士,以其智慧和策略闻名,常在各国之间进行调解和策划。
蓝诸君:中山国的贵族或重要官员,具体历史记载不详,但在本文中扮演重要角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中山-中山与燕赵为王-评注
本文通过张登与蓝诸君的对话,展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策略和国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张登提出的策略不仅体现了其高超的外交智慧,也反映了当时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张登利用齐国的傲慢和燕、赵的贪婪,巧妙地使中山国免于被大国吞并的命运。这种策略不仅需要深刻的政治洞察力,还需要极高的心理战术。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通过对话形式展开,使得策略的讨论更加生动和直接。张登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对话体的叙述方式,使得复杂的外交策略易于理解,同时也增加了文本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历史价值上,本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一次成功的外交调解,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现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以及小国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策略。
总之,本文不仅是一次外交策略的展示,更是对战国时期政治智慧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对张登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智慧和策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