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原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译文
秦国出兵逼近周朝,要求得到九鼎,周君对此感到忧虑,便告诉了颜率。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忧,我请求向东方的齐国借兵救援。”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国行为无道,想要出兵逼近周朝,要求得到九鼎。周朝的君臣内部商议,与其给秦国,不如归顺大国。保存危难的国家,是美名;得到九鼎,是丰厚的宝物。希望大王考虑。”
齐王非常高兴,派出五万军队,任命陈臣思为将领,去救援周朝,秦国的军队因此撤退。
齐国将领要求得到九鼎,周君又感到忧虑。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忧,我请求去东方解决这个问题。”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周朝依赖大国的义气,得以保全君臣父子的关系,愿意献上九鼎,但不知道大国通过什么途径将九鼎运到齐国?”
齐王说:“我打算通过梁国运送。”
颜率说:“不行。梁国的君臣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之下、少海之上谋划已久。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定无法再出来。”
齐王说:“我打算通过楚国运送。”
颜率回答说:“不行。楚国的君臣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之中谋划已久。如果进入楚国,九鼎必定无法再出来。”
齐王说:“那我到底该通过什么途径将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们国家私下里也为大王担忧。九鼎不是像醋壶酱罐那样可以轻易携带到齐国的;也不是像鸟飞兔跑那样可以迅速到达齐国的。当年周朝攻打殷商,得到九鼎,每个鼎需要九万人来拉,总共需要八十一万人,士兵、师徒、器械、装备等都需要相应准备。现在大王即使有这么多人,又该通过什么途径将九鼎运出呢?我私下里为大王感到担忧。”
齐王说:“你多次来,似乎并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颜率说:“不敢欺骗大国,请尽快决定运送的途径,我们国家将九鼎迁移以等待命令。”
齐王于是停止了要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注解
九鼎:九鼎是中国古代象征国家政权和天命的重要礼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代表九州。九鼎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标志。
颜率:颜率是战国时期周国的一位谋士,以其智慧和谋略著称,曾多次为周国化解危机。
齐王:齐王指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力强盛,常与其他诸侯国争夺霸权。
梁:梁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魏国在战国时期曾一度强盛,与齐国、楚国等争夺霸权。
楚:楚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楚国是南方的大国,与齐国、魏国等争夺霸权。
晖台:晖台是魏国的一处重要地点,可能是魏国君臣商议国事的地方。
叶庭:叶庭是楚国的一处重要地点,可能是楚国君臣商议国事的地方。
醯壶酱甀:醯壶酱甀是古代盛放调味品的器皿,这里用来比喻九鼎的珍贵和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战国时期周国面临秦国威胁,谋士颜率通过智慧和谋略成功化解危机的故事。文本通过颜率与齐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
首先,文本通过九鼎这一象征国家政权和天命的礼器,凸显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对权力的争夺。九鼎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标志。秦国兴兵求九鼎,实际上是对周国政权的挑战,而周国则通过外交手段,试图借助齐国的力量来化解危机。
其次,颜率作为周国的谋士,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和谋略。他首先通过说服齐王出兵救援周国,成功化解了秦国的威胁。随后,当齐国要求九鼎时,颜率又通过巧妙的言辞,使齐王意识到九鼎的珍贵和运输的困难,最终使齐国放弃了索取九鼎的念头。颜率的智慧和谋略,不仅为周国化解了危机,也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文本还通过颜率与齐王的对话,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齐国、魏国、楚国等大国之间的争夺,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谋略的比拼。颜率通过分析各国对九鼎的觊觎,成功说服齐王放弃索取九鼎,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复杂性。
最后,文本通过九鼎的象征意义,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追求。九鼎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标志。颜率通过智慧和谋略,成功保护了九鼎,实际上也是保护了周国的政权和国家的统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颜率与齐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凸显了九鼎作为国家政权和天命象征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谋士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文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