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秦攻宜阳-原文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
对曰:“宜阳必拔也。”
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
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秦攻宜阳-译文
秦国攻打宜阳,周君对赵累说:“你认为会怎么样?”
赵累回答说:“宜阳一定会被攻下。”
周君说:“宜阳城方圆八里,有十万精兵,粮食可以支撑数年,公仲的军队有二十万,景翠率领楚国的军队,驻扎在山边救援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成功。”
赵累回答说:“甘茂是个外来的人,攻打宜阳如果有功,就会像周公旦一样;如果没有功,就会被秦国抛弃。秦王不听群臣和父兄的建议而攻打宜阳,如果宜阳不被攻下,秦王会感到羞耻。所以我说宜阳会被攻下。”
周君说:“你为我出个主意,该怎么办?”
赵累回答说:“您对景翠说:‘您的爵位是执圭,官职是柱国,如果战胜了,也不会再有更高的地位了,如果战败了就会死。不如背叛秦国,秦国攻下宜阳后,您再出兵,秦国害怕您乘机攻击他们的弱点,一定会用宝物来讨好您;公仲羡慕您为他攻击秦国,也一定会献上所有的宝物。’”
秦国攻下了宜阳,景翠果然出兵。秦国害怕了,急忙献上煮枣,韩国也果然献上了重宝。景翠从秦国得到了城池,从韩国接受了宝物,并且对东周心存感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秦攻宜阳-注解
宜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战国时期为韩国的重要城池。
周君:指东周的君主,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衰落,但仍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赵累:战国时期东周的大臣,以智谋著称。
材士:指有才能的士兵,精锐部队。
粟支数年:指粮食储备充足,可以支撑数年。
公仲:指韩国的将领公仲连,战国时期韩国的名将。
景翠:楚国的将领,战国时期楚国的名将。
甘茂:秦国的将领,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
周公旦: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西周初年的重要政治家,以贤能著称。
执圭:古代的一种礼器,象征权力和地位。
柱国: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军事长官。
煮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附近,战国时期为韩国的重要城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秦攻宜阳-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秦策》,记载了秦国攻打宜阳时,东周君主与大臣赵累的对话。赵累通过分析秦国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形势,预测宜阳必被攻破,并建议周君利用楚国将领景翠的力量,迫使秦国和韩国献上宝物。最终,秦国攻下宜阳,景翠果然出兵,秦国和韩国都献上了宝物,景翠因此获得了城池和宝物,同时也赢得了东周的感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博弈。秦国作为当时的强国,不断扩张领土,而其他国家则通过合纵连横的策略来对抗秦国。赵累的智谋和景翠的军事行动,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如何在强权之间周旋,以保全自身利益。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赵累的冷静分析和精准预测,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而周君的犹豫和最终采纳建议,则显示了他在复杂局势下的谨慎和明智。景翠的行动则展示了楚国将领的果断和勇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还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策略。秦国通过攻占宜阳,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战国时期的霸主地位;而楚国和韩国则通过外交手段,保全了自身的利益。这段历史为后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详细的情节,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智慧博弈,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