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石行秦谓大梁造-原文
石行秦谓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
谓周君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于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石行秦谓大梁造-译文
石行秦对大梁造说:“想要确立霸王的威名,不如准备两周的辩士和智者。”
石行秦又对周君说:“您不如命令那些辩士和智者,为您在秦国争取利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石行秦谓大梁造-注解
石行秦:战国时期的人物,具体事迹不详,但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见识的谋士。
大梁造: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大梁的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霸王之名:指称霸天下的名声,战国时期各国争霸,追求成为天下的霸主。
两周:指东周和西周,这里泛指周朝的遗民或周文化影响下的士人。
辩知之士:指有辩才和智慧的人,战国时期各国争相招揽这类人才,以增强国力。
周君:指周朝的君主,战国时期周朝已经衰落,但仍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石行秦谓大梁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时期的文献,反映了当时各国争霸的历史背景。石行秦向大梁造建议,要想在争霸中脱颖而出,不如招揽有辩才和智慧的人才。这一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那些能够通过言辞和智慧为国家争取利益的人。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策略的比拼。辩知之士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外交手段、辩论技巧和智慧谋略,为国家争取利益和声誉。石行秦的建议正是基于这一现实,他认为招揽这样的士人,能够帮助国家在争霸中占据优势。
文中提到的‘两周辩知之士’,指的是周朝遗留下来的有智慧的人才。周朝虽然已经衰落,但其文化底蕴深厚,周朝的士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辩才。石行秦认为,这些士人能够为魏国争取到秦国的支持或认可,从而提升魏国的国际地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对智慧的重视。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争相招揽人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石行秦的建议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智慧和辩才的高度评价。
此外,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重要性。各国之间的争霸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外交和智慧的比拼。通过招揽辩知之士,国家可以在外交场合中占据主动,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资源。石行秦的建议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通过智慧和辩才,可以为国家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智慧和辩才的重视。石行秦的建议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