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温人之周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温人之周-原文

温人之周,周不纳,

问曰:“客耶?”

客即对曰:“主人也。”

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

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

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

君乃使吏出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温人之周-译文

温地的人来到周地,周地的人不接纳他,

问他:“你是客人吗?”

他立即回答说:“我是主人。”

问他住在哪个巷子,他却不知道,于是官吏就把他关了起来。

国君派人去问他:“你不是周地的人,却自称不是客人,这是为什么?”

他回答说:“我小时候读过诗,诗中说:‘普天之下,没有不是君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不是君王的臣民。’

现在周君统治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算是客人呢?所以我说我是主人。”

国君于是命令官吏释放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温人之周-注解

温人之周:温人指温国的人,周指周朝的都城。这里描述的是温国的人前往周朝的都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意为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君王的领土,所有的人民都是君王的臣民。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王权观念和天下观念。

君乃使吏出之:君指周朝的君主,吏指官吏。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命令官吏释放了温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温人之周-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温人与周朝官吏的对话,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王权观念和天下观念。温人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强调自己是天子的臣民,不应被视为客人,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王权的绝对服从和对天下统一的认同。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即‘天下为公’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天下是君王的,所有的人民都是君王的臣民,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温人的机智和辩才。温人通过引用经典文献,巧妙地为自己辩护,最终赢得了君主的认可。这种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智慧的手法,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观念的窗口。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人对王权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天下统一的理解和认同。这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巧妙的引用,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线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温人之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7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