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楚攻雍氏-原文
楚攻雍氏,周粻秦、韩,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
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王之敌也。
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楚攻雍氏-译文
楚国攻打雍氏,周朝向秦国和韩国借粮,楚王因此对周朝发怒,周朝的君主对此感到忧虑。
有人替周朝对楚王说:“以大王您的强大而对周朝发怒,周朝感到恐惧,必定会与那些借粮给它的国家联合起来,这样就会成为大王您的强大敌人。
所以大王不如迅速解除周朝的恐惧,周朝之前得罪了您,之后又得到您的宽恕,必定会加倍地侍奉大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楚攻雍氏-注解
楚攻雍氏:楚国攻打雍氏,雍氏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
周粻秦、韩:周朝向秦国和韩国提供粮食援助。粻,指粮食。
楚王怒周:楚王对周朝的行为感到愤怒。
周之君患之:周朝的君主对此感到忧虑。
以王之强而怒周:凭借楚王的强大力量而对周朝发怒。
周恐:周朝感到恐惧。
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周朝必定会与那些得到粮食援助的国家联合。
劲王之敌:增强楚王的敌人。
速解周恐:迅速解除周朝的恐惧。
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周朝之前得罪了楚国,后来得到谅解。
必厚事王矣:必定会加倍侍奉楚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楚攻雍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策略运用。楚国攻打雍氏,周朝向秦国和韩国提供粮食援助,导致楚王对周朝感到愤怒,周朝的君主因此感到忧虑。
文中通过一位智者的口吻,向楚王提出了一个策略性的建议。智者指出,如果楚王凭借自己的强大力量而对周朝发怒,周朝必定会感到恐惧,进而与那些得到粮食援助的国家联合,这将增强楚王的敌人。因此,智者建议楚王迅速解除周朝的恐惧,这样周朝之前得罪了楚国,后来得到谅解,必定会加倍侍奉楚王。
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策略思维。智者通过分析楚王与周朝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既能避免楚国树敌过多,又能使周朝对楚国更加忠诚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仅考虑了当前的局势,还预见了未来的发展,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手腕。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博弈。各国之间的联盟和敌对关系不断变化,外交策略的运用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以和为贵”思想,即通过和解和谅解来达到共赢的局面。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智者的智慧和楚王的决策过程。智者的言辞既有说服力,又富有策略性,体现了战国时期策士的辩才和谋略。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家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