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昭献在阳翟-原文
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
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
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
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
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昭献在阳翟-译文
昭献在阳翟,周君打算派相国前往,但相国不愿意去。
苏厉为此对周君说:“楚王与魏王会面时,您派陈封去楚国,派向公去魏国。
楚王与韩王会面时,您派许公去楚国,派向公去韩国。
现在昭献并不是君主,而您却派相国前往;如果他的君主在阳翟,您将派谁去呢?”
周君说:“你说得对。”于是取消了相国的行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昭献在阳翟-注解
昭献:昭献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具体身份不详,但在此文中被提及为周君考虑派遣相国前往的对象。
阳翟:阳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之一。
周君:周君指的是战国时期周国的君主,周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相国:相国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苏厉:苏厉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纵横家,擅长外交策略,曾为多个国家出谋划策。
楚王:楚王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魏王:魏王指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山西、河南一带。
陈封:陈封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身份不详,但在此文中被提及为周君派遣到楚国的使者。
向公:向公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身份不详,但在此文中被提及为周君派遣到魏国和韩国的使者。
许公:许公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身份不详,但在此文中被提及为周君派遣到楚国的使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昭献在阳翟-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周国君主与苏厉之间的一段对话。文中通过苏厉的劝谏,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纵横家的智慧。
首先,文中提到的昭献、阳翟、周君、相国等人物和地名,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频繁交往和复杂的外交策略。阳翟作为周国的重要城市,成为外交活动的中心之一。周君作为一国之主,其决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运。
苏厉作为一位著名的纵横家,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外交技巧,成功说服周君放弃派遣相国前往阳翟的计划。苏厉的劝谏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在外交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文中提到的楚王、魏王、陈封、向公、许公等人物,进一步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楚国和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其君主的行为和决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封、向公、许公等官员的派遣,则体现了周君在外交事务中的谨慎和策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的重要性。纵横家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能够影响君主的决策,从而改变国家的命运。这种智慧和策略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苏厉的劝谏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充分体现了纵横家的风采。周君的反应则展现了一位君主的明智和果断。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纵横家的智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的激烈程度。同时,这段古文也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