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昌他亡西周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昌他亡西周-原文

昌他亡西周,之东周,尽输西周之情于东周。

东周大喜,西周大怒。

冯且曰:“臣能杀之。”

君予金三十斤。

冯且使人操金与书,间遗昌他书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来。事久且泄,自令身死。”

因使人告东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当入者矣。”

侯得而献东周,东周立杀昌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昌他亡西周-译文

昌他逃离西周,前往东周,将西周的所有情报都泄露给了东周。

东周非常高兴,西周则非常愤怒。

冯且说:“我能杀掉他。”

君主给了他三十斤黄金。

冯且派人带着黄金和书信,秘密地送给昌他一封信,信中说:“告诉昌他,事情如果能够成功,就尽力完成;如果不能成功,就赶快逃回来。事情拖久了会泄露,自己会因此丧命。”

然后派人告诉东周的守卫说:“今晚会有奸细潜入。”

守卫抓获了昌他并把他献给了东周,东周立即处死了昌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昌他亡西周-注解

昌他:昌他是西周的一名官员,因某种原因逃亡到东周,并将西周的机密情报泄露给东周。

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以镐京(今陕西西安)为都城。

东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以洛邑(今河南洛阳)为都城。

冯且:冯且是西周的一名官员,提出了刺杀昌他的计划,并成功实施。

金三十斤:金三十斤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用于表示赏金或贿赂的金额。

候:候是东周的一名官员,负责情报和间谍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昌他亡西周-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西周官员昌他逃亡到东周并泄露西周机密情报的故事。故事通过昌他的背叛和冯且的计谋,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间谍活动的复杂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相互猜忌。昌他的背叛行为不仅是对西周的背叛,也是对忠诚和信任的背叛。冯且的计谋则展示了古代政治斗争中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行动推动故事发展。冯且的计谋设计巧妙,通过伪造书信和利用东周的间谍系统,成功地将昌他置于死地。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展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战国时期政治斗争和间谍活动的珍贵资料。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制衡的策略。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诚和背叛的道德评判,以及智慧和策略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战国时期政治斗争和间谍活动的重要历史资料。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环境和道德观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昌他亡西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7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