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三国隘秦-原文
三国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轻也,留其行。
有人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谓王听东方之处’。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用以取秦也。齐重故有周,而已取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三国隘秦-译文
三国(指齐、楚、燕)对秦国形成了包围之势,周国派遣其相国前往秦国,因为秦国对周国的轻视,周国的相国被滞留在了秦国。
有人对周国的相国说:“秦国对周国的态度是轻视还是重视,现在还无法确定。秦国想要了解三国(齐、楚、燕)的情况,您不如直接去见秦王,对他说:‘请允许我向大王汇报东方的情况’。这样,秦国一定会重视您。这样一来,您不仅提升了周国的地位,还能通过重用您来争取秦国的支持。齐国之所以重视周国,是因为周国曾经争取过齐国的支持,这样周国就能始终保持与强国的友好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三国隘秦-注解
三国隘秦:指战国时期,齐、楚、燕三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局面。隘,指险要之地,这里比喻三国联合形成的对秦国的阻碍。
周令其相之秦:周朝派遣其相国前往秦国。周朝在战国时期已经衰落,但仍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秦之轻也:指秦国对周朝的态度轻视。轻,轻视,不重视。
留其行:指周朝的相国在秦国停留,不立即返回。
相国: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秦之轻重:指秦国对周朝的态度是轻视还是重视。轻重,这里指态度的轻重。
秦欲知三国之情:秦国想要了解齐、楚、燕三国的内情。情,指内情、情报。
公不如遂见秦王:您不如直接去见秦王。公,对相国的尊称。遂,直接。
请谓王听东方之处:请告诉秦王,让他关注东方(指齐、楚、燕三国)的情况。谓,告诉。听,关注。东方之处,指齐、楚、燕三国。
秦必重公:秦国一定会重视您。重,重视。
是公重周:这样您就使周朝显得重要。重,使……显得重要。
重用以取秦也:通过被秦国重用,来取得秦国的支持。重用,被重视和任用。取,取得。
齐重故有周:齐国因为重视周朝,所以周朝得以存在。齐重,齐国重视。故,所以。有周,周朝得以存在。
而已取齐:并且已经取得了齐国的支持。取,取得。
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这样周朝就能始终保持与重要国家的友好关系。常,始终。失,失去。重国之交,与重要国家的友好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三国隘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周朝虽然已经衰落,但其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仍然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文中通过周朝相国与秦国的互动,展现了周朝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利用外交手段维持自身的地位。
首先,文中提到‘三国隘秦’,即齐、楚、燕三国联合对抗秦国,形成了对秦国的阻碍。这一背景为周朝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契机。周朝派遣相国前往秦国,目的是通过外交手段,使秦国重视周朝,从而在三国与秦国的对抗中保持平衡。
其次,文中通过相国与秦王的对话,展现了周朝的外交智慧。相国建议秦王关注东方三国的情况,以此引起秦国的重视。这一策略不仅使周朝在秦国眼中显得重要,还通过秦国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周朝与齐国的关系。这种‘以秦取齐’的外交手段,体现了周朝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远见。
最后,文中提到‘齐重故有周,而已取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进一步强调了周朝通过外交手段,始终保持与重要国家的友好关系。这种外交策略不仅使周朝在战国纷争中得以生存,还为其在历史舞台上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和策略。文中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例如,‘秦之轻重,未可知也’与‘秦必重公’形成对比,突出了相国的智慧和策略的成功。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揭示了外交手段在国家生存中的重要性。周朝虽然已经衰落,但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仍然在战国纷争中保持了一定的地位。这种历史经验对后世的外交策略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